當查理跟我在閱讀財務報告時,我們對於人員、工廠或產品的介紹沒有多大興趣,有關扣除折舊攤銷稅負利息前的盈餘(EBITDA)的引用更讓我們膽顫心驚,難道經營階層真的認為拿牙齒就可以換來大筆的資本支出嗎?(註:美國小孩相信牙齒掉時,只要把牙齒藏在枕頭底下,toothfairy就會拿錢來換你的牙齒),對於那些模擬不清的會計原則,我們一向抱持懷疑的態度,因為經營階層通常都會藉此掩蓋來一些事實,此外我們也不想讀那些由公關部門或顧問所提供的資料,我們希望能夠由CEO自己親自解釋實際發生的狀況。
對我們來說,詳實的報告代表我們30萬位合夥人可以同時得到相同的資訊,至少能夠盡可能地做到,因此我們習慣將季報與年報在星期五收盤後透過網路統一對外公佈,如此一來,股東們與所有關心Berkshire的投資人都可以及時的得到重要的訊息,同時在星期一開盤之前,有足夠的時間吸收消化相關的資訊,今年我們的季報分別會在5月12號、8月11號及11月10號星期六公佈,至於2001年的年報則會在3月9號公開。
對於證管會主席ArthurLevitt近來大力打擊企業如癌症般擴散的選擇性透露做法喝采,確實近年來許多大企業習慣引導分析師或大股東的盈餘預估剛好符合公司本身的盈餘預期(或只差一點)幾乎已成常態,透過選擇性地揭露資訊,不論公司是如何擠眉弄眼,投機性的機構法人與投資顧問因此得到比以投資為導向的散戶更多的內線,這實在是一種墮落的行為,不幸的這在華爾街與美國企業間廣受歡迎。
由於Levitt主席為投資人所做的努力,美國企業現在才得以被要求要公平對待所有的股東與投資人,同時我們也為這些CEO與公關部門基於被動而非主動才這樣做感到羞恥。
最後站在這個肥皂箱上,我再發表一點個人的看法,那就是查理跟我認為CEO預估公司未來成長率是相當危險且不當的,他們通常是在分析師與公關部門要求下才這樣做的,但我認為他們應該要堅決抗拒,因為這樣做通常會惹來許多不必要的麻煩。
CEO自己心中有一個目標不是件壞事,甚至我們認為CEO公開發表個人心中的願景是很好的一件事,如果這些期望能夠附帶合理的條件,但如果一家大公司公開的宣稱每股盈餘長期可以維持15%的年成長率的話,那肯定會招致許多不必要的麻煩。
其原因在於這種高標準只有在極少數的企業才有可能做得到,讓我們做一個簡單的測試,根據歷史記錄,1970年與1980年代,在200家盈餘最高的公司當中,算算到底有幾家在此之後能夠繼續維持15%的年盈餘成長率,你會發現,能夠達到這個目標的公司少之又少,我可以跟你打賭,在2000年獲利最高的200家公司當中,能夠在接下來的20年年平均成長率達到15%的公司,絕對不超過10家。
過高的預估不但造成沒有根據的樂觀,麻煩的是此舉還會導致CEO行為的腐化,這麼多年來,查理跟我已經看過很多CEO不專注於本業而熱衷於運用一些非經濟的手段來達成他們先前所做的盈餘預估,更糟的的是,在用盡營運上的各種手段之後,被逼得走投無路的經理人最後還會運用各種會計方法無所不用其極的做假帳,這種會計騙術會產生滾雪球效應,一旦今天你挪用以後的盈餘,明天你就要變本加厲地挪用以後的盈餘,到最後從造假演變為貪污,(畢竟用筆偷錢要比用槍搶錢要來得容易得多了)。
查理跟我對於那些習慣以絢麗的盈餘預估吸引投資人的CEO所帶領的公司,總是報以懷疑的態度,或許少數的經理人確實能說到做到,但大部分的經理人最後都變成無可救藥的樂觀派,甚至可以說是騙子,不幸的是,投資人實在是很難事先分辨出他們到底是在跟哪一種人打交道。
過去我就一再警告大家千萬不要將你在外面聽到或讀到有關Berkshire的任何消息信以為真,即使這消息來自最具權威的新聞單位也一樣,錯誤報導的殺傷力確實相當高,特別是它們是從令人崇敬的媒體人士口中傳出來的,因為讀者與觀眾一向傾向相信這些管道所傳出來的訊息。
有關Berkshire錯誤訊息最離譜的是刊登在12月29號華爾街日報的一則新聞,那是一份一直以來我認為相當有用的報紙,在當天的頭版上(而且是頭條),刊登了一則簡短的訊息,以肯定的語氣報導Berkshire正大舉買進Conseco與Finova的公司債,這條消息又導引讀者到投資理財專欄的專題報導,在那篇文章的第二段,華爾街日報再一次毫無保留的指出Berkshire正積極買進Conseco與Finova的公司債,並強調金額已達數億美元之譜,只有到了文章的第18段(那時文章已換到新聞的內頁),文章才含蓄地表示買進Conseco的消息是由熟悉內情的人士所透露。
嗯!這篇報導不太對,沒錯,我們確實買進Finova的公司債與銀行債權,只是金額與報紙所說的有很大的出入,而但到目前為止,Berkshire公司以及我本人從來就沒有買進過Conseco任何的股份或者是債券。
有一位芝加哥報紙的記者長期追蹤Berkshire,其報導就相當詳實嚴謹,至於這一回,這則"獨家新聞"則是紐約報社記者所捅的僂子,我想29號當天應該是他相當忙碌的一天,因為下午他又在CNBC重複相同的報導,過了不久,一窩蜂效應產生,其他的新聞媒體開始跟進爭相報導相關新聞,其根據來源就完全只靠這則報導,結果竟造成Conseco的股價在當天爆量大漲,成為當天紐約交易所前十大成交量的公司之一。
共12页: 上一页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