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對於持有股票保留的態度與我們對於當前股市未來十年內的前景不表樂觀的看法相一致,我在七月份一場Allen公司舉辦會議中的演講,表達了個人對於投資股市的看法,(早在兩年前我就已經表達過類似的看法),同時在同年12/10的財富雜誌中有關於個人看法的修正版,我也將之檢附在年報之後,各位也可以在公司的網站看到財富雜誌1999年版文章,查理跟我相信就長期而言,我們仍看好美國企業的發展,但目前股票的價格註定了投資人只能得到一般的報酬,股市的表現已有好一段時間優於公司本身的表現,而這種現象終將結束,市場不可能永遠超越企業本身的發展,我想這將讓許多投資人大失所望,尤其是那些股市新手。
當然也有一些人偶爾可以享受到特別的例外,就像是在2000/3/10正式結束的大泡沫(雖然我們實際要等到好幾個月後才發現這項事實),在那天納斯達克指數創下5,132點的歷史新高(現在約為1,731點),在同一天,Berkshire的股價則以自1997年以來的最低價40,800美元收盤。
2001年我們在垃圾債券市場的活動較以往頻繁,但我們必須強調,這類投資並不適合一般投資大眾,因為在通常的情況下,這些債券正如其名,我們從來沒有買過一般投資人最熱衷的初次發行垃圾債券,因為一旦發生違約,其損失必定慘重,有許多債券投資者最後僅能收回一小部份的資金,有的最後甚至變成壁紙,使得投資人血本無歸。
儘管風險頗大,我們不時還是可以找到少數-非常少數能夠引起我們興趣的垃圾債券,而截至目前為止,總計個人50多年的垃圾債投資經驗感覺還算不錯,在1984年的年報中,我們曾提到當初投資經營發生狀況的華盛頓公用電力系統公司債,而這些年來我們也陸續介入其他有問題的公司債,諸如克萊斯勒金融公司、德士古石油及RJR納貝斯可餅乾等,事後這些公司也都能重返光采,然而如果我們一直積極投入垃圾債券市場的話,總有一天我們會發生損失,不過偶爾買進一些問題債也有可能讓我們釣到大魚,在FruitoftheLoom宣佈破產的初期,我們以相當於面額50%的價格買進該公司的債券與銀行債權,該公司的破產個案相當特殊,因為公司並未停止支付有擔保債務的利息,這等於讓我們一年得到約當15%的收益,目前我們持有FruitoftheLoom有擔保債權的比例提高到10%,而且最後我們很有可能收回相當於面額70%的本金,經由這筆投資,我們等於間接降低了整個購併案的投資金額。
在2000年底,我們開始陸續買進FINOVA公司的債權,那是一家發生問題的財務金融公司,而此舉又間接促成了另一筆投資案,FINOVA當時約有110億美元的債務流通在外,我們以面額三贩N膬r位買進了其中約13%的債權,我們預估這家公司將難逃破產的命運,但確信在清算這家公司之後,債權人估計可以收回的金額將超過當初投資的成本,而該公司果然在2001年初無法清償債務,於是我們乃聯合Leucadia公司向FINOVA提出一項解決方案。
這個提案後來經過修正(過程簡單說明如下),每位債權人可以先拿到面額70%的本金(以及所有利息),至於剩下的30%則領取利率7.5%的分期應付票據,而為了讓FINOVA順利支付這70%的本金,Leucadia跟Berkshire合組一家新公司-結合兩者取了一個相當好聽的名字Berkadia,由這家新公司向FleetBoston金融公司借了56億美元,然後再將這筆資金轉借給FINOVA,並由其取得FINOVA資產第一順位的抵押權,Berkshire則提供Berkadia借款金額90%的保證,剩下的10%則由Leucadia負責擔保,Berkshire則為第二順位的保證人(我剛剛有說要簡單說明了嗎?)。
在Berkadia付給FleetBoston的利息費用與收到FINOVA的利息收入間,有2%的差距,這2%的利差分成90%與10%由Berkshire與Leucadia分配,而截至我寫年報為止,這筆借款已經還到剩下39億美元。
在2001/8/10通過的破產計畫中,Berkshire同意以面額70%的價格買下FINOVA預備發行總額32.5億美元7.5%的分期票券中的5億美元,(在這之前,我們已先收到4.268億美元,這是我們先前投資13%債權所收回的本金),我們這項報價除了幾項特殊的狀況外,在2001/9/26前都有效,其中一條就是紐約證券交易所在報價期間不會關閉,誰知後來竟發生911事件,於是我們馬上取消這項提案。
FINOVA許多貸款的價值繫於飛機資產,在911事件發生後,這些資產價值大為減損,而其他應收帳款在該事件發生後也產生相當大的質變,也因此FINOVA的本質與前景已不若當初我們向破產法庭提案時那般,盡管如此,我們還是覺得整個交易對Berkshire來說還算有利,Leucadia對於FINOVA每日的營運付全責,我們一直對於其主要經理人精細的商業判斷能力與管理才能印象深刻。
又到了似曾相識的時間了,早在1965年,當投資合夥事業正式入主Berkshire時,公司主要的往來銀行是波士頓的第一國家銀行以及紐約花旗銀行,不過在此之前我個人與這兩家並無往來,後來到了1969年,當Berkshire有意買下伊利諾州國家銀行以及洛克福信託公司時,我們需要1,000萬美元的資金,於是我連絡這兩家銀行,花旗銀行方面沒有任何回應,但另一方面波士頓銀行卻立即派了兩位代表到奧瑪哈,他們明確表示願意提供購併所需的資金,至於詳細細節可以等稍後再談。
在這之後的數十年內,我們幾乎不向銀行借錢,(債務對Berkshire來說不過是一個普通的名詞而已),不過到了去年二月,當我們在規劃FINOVA的投資架構時,我再度打電話給位於波士頓的這家銀行,當時的第一國家銀行已經改名為FleetBoston,該銀行的總裁-ChadGifford的回應與當初1969年BillBrown及IraStepanian一模一樣,"沒關係!錢你先拿去用,細節稍後再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