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險事業營運
保險事業經營的邏輯,若用以下列簡表來說明,其實一點都不複雜,當保費收入年成長率只能在4%到5%游移時,核保損失一定會增加,這不是因為意外、火災、暴風等意外災害發生更頻繁,也不是因為通貨膨脹的關係,主要的禍首在於社會與司法成本的膨脹,一方面是因為司法訴訟案件大幅增加,一方面是因為法官與陪審團傾向超越原先保單上所訂的條款,擴大保險理賠的範圍,若這兩種情況在未來沒有好轉,則可以預見的是,保費收入年成長必須達到10%以上才有可能損益兩平,即使目前一般通貨膨脹的水準維持在2%到4%之間也一樣。
如表上所示,保險業保費收入成長的速度甚至高於理賠損失增加的速度,因此核保損失大幅下降,去年的年報我們就已預先報告過可能會有這種情形發生,同時還判斷這樣的榮景只是短暫的,很不幸的再一次我們一語中的,今年保費成長的速度已大幅減緩,從第一季的27.1%一路下滑到第四季的18.7%,而且我們預期還會進一步下滑,最後很有可能會落到10%的損益兩平點之下。
但儘管如此,只要1987年沒有發生什麼重大的災難,由於保費調整的遞延性,核保結果還是能夠改善,通常在保費調整的半年到一年後,效果會反應到公司的盈餘之上,但好景通常不易維持,過不了多久一切又會回到原點。
保險商品的訂價行為與一般商品的訂價模式幾乎一模一樣,唯有在供給短缺時價格才會上來,但偏偏這種光景維持不了多久,當獲利旭日東升時,馬上就有人會進來潑冷水,大舉投入資金搶食大餅,結果當然會埋下不少後遺症,供給增加,代表價格下跌,跟著獲利劇減。
當保險業龍頭在要求他們的同業在訂價時要維持同行之誼,我們可以觀察到一個有趣的現象,他們會問為什麼我們不能從歷史經驗中學到教訓,不管景氣低潮或高峰,都能夠合理的訂價以維持適當的獲利呢??他們當然希望保險費能夠像華爾街日報的售價一樣,有一個好的開始,同時又能夠每年持續穩定的調漲價格。
但這種訴求得到的效果,就像內布拉斯加州種植玉米的農夫,要求全世界其他種植玉米的農夫一起遵守道德規範一樣有限,事實上道德訴求的效果極其有限,重點是如何讓玉米的產量變少,最近兩年來保險同業從資本市場上所募集的資金,就好像是新進耕種的玉米田一樣,結果是更多更大的玉米產量,只會使市場價格進一步滑落。
我們自己本身的保險事業在1986年的表現還算不錯,展望明年一樣樂觀,雖然市場的狀況讓我們獲益不少,但真正要感謝的卻是旗下經理人優異的能力與表現。
我們的綜合比率從1985年的111減少到1986年的103,此外我們的保費成長率更是傑出,雖然最後的數字現在還無從得知,但我確信我們是前一百大保險公司中成長最快的,誠然有一部份的成長來自於我們與消防人員退休基金的合約,但即使在扣除這部份之後,我們仍然維持第一。
有趣的是,在1985年我們是所有保險業者中成長最慢的一家,事實上我們是不增反減,而只要市場情況不佳時,我們仍會維持這樣的做法,我們保費收入忽上忽下並不代表我們在這個市場來來去去,事實上我們是這個市場最穩定的參與者,隨時作好準備,只要價格合理,我們願意不計上限簽下任何高額的保單,不像其他業者一下子進入這個市場,一下子又退出,所以當其他同業因資金不足或懾於巨大的損失退出市場時,保戶會大量湧向我們,且會發現我們早已作好準備,反之當所有業者搶進市場,大幅殺價甚至低於合理成本時,客戶又會受到便宜的價格所吸引,離開我們投入競爭對手的懷抱。
我們對於價格的堅持,對客戶來說一點困擾也沒有,當他發現有更便宜的價格時,隨時可以離去,同樣地對我們的員工也不會造成困擾,我們不會因為景氣循環一時的低潮就大幅裁員,奉行的是不裁員政策,事實上這也是為了公司好,否則擔心業務量減少而被裁員的員工可能會想盡辦法弄一些有的沒有的業務進來給公司。
這在國家保險公司所從事的汽車保險與一般責任保險最可以看出,同業是如何一會兒貪生怕死,一會兒又勇往前進,在1984年的最後一季,該公司平均月保費收入是500萬美元,大約維持在正常的水準,但到了1986年的第一季,卻大幅攀升至3,500萬美元,之後又很快地減少到每月2,000萬元的水準,相信只要競爭者持續加入市場,並殺價競爭,該公司的業務量還會繼續減少,諷刺的是部份新加入保險公司的經理人,就是幾年前讓原本幾家舊有保險公司破產倒閉的那批原班人馬,不可思議的是我們竟然還要透過政府強制的保證基金機制,來分攤他們部份的損失。
這種我們稱之為高風險的險種在1986年大幅成長,且在未來也會扮演相當重要的角色,通常一次所收取的保費就可能超過百萬美元,有的甚至還更高,當然核保最後的結果可能會兩極化,不管是保費收入或是承保獲利,但我們雄厚的財務實力與高度的承保意願(只要價格合理)使我們在市場上相當有競爭力,另一方面,我們在結構清償業務則因為現在的價格不理想而接近停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