但就像是華爾街經常會發生的,不管什麼好東西到最後都會變質,最近幾年來零息債券(以及功能類似的pay-in-kind債券,只發放PIK債券取代現金),有一大部份是垃圾債券等級,對這些發行公司來說,零息債券有一個很大的好處,因為在發行後直到到期日前根本就不必付出任何資金所以根本就不有無法償付的情況,事實上,LDC政府在1970年後除了長期零息債券之外就沒有發行過其他債券,所以就一個債務人來說,它們到現在還擁有完美無暇的記錄。
這原則實在是管用,你大可以正經八百的說你一定不會還不出錢,原因是因為你有好長一段時間可以不必支付一毛錢,直到支持者與投資銀行家再發明出更刺激的融資方式之前,不過債權人也要花好長一段時間才能支持這種做法,當融資購併熱開始風行的幾年之前,投資者只能借到一點錢,因為債權人會保守地估計其未來的現金流量,亦即營業收益加計折舊與攤銷再扣除資本支出,必須要能夠確保未來的利息支出與本金的支付。
之後隨著腎上腺素升高,買價持續飆高使得所有的預估現金流量都必須被分配用來支付利息,至於本金的部份根本就不在預計償付範圍之內,接著貸款者對於本金償還的態度就變得像亂世佳人中的郝思佳一樣,「管他的,明天再說吧!」,而更離譜的是偏偏就有借錢者願意吃這一套,那就是專門買垃圾債券的投資者,債務從此以後只要再融資即可,根本就不用考慮要償還,這種心態的轉變在紐約客卡通中描寫的罪貼切,一個貸款人痛哭零涕地握著銀行員的手說到,「我實在不知道該如何”償還”你對我的恩情。」
很快的其他借款人又找到更新、更寬鬆的約束方式,為了拐騙金主借錢來從事更離譜的交易,這群人又引進了一個新名詞叫做扣除折舊、利息與稅負前的盈餘EBDIT,來衡量一家公司償債的能力,利用這種較低的標準,借款人故意忽略了折舊也是一種費用,雖然它不會馬上有現金的支出。
這樣的態度擺明了就是掩耳盜鈴,95%的美國企業,長期而言其資本支出大概與平時提列的累積折舊費用相當,所花的每一分錢都與日常的勞工薪資或水電成本一樣實在,即使是中學的中輟生也知道養一台車子不只是要負擔利息與日常油錢保養費用而已,還必須精確地考量到每月實際攤銷的折舊,若是他跑到銀行擺出EBDIT這一套說法,保證一下子就會被轟出來。
在企業資本支出當然可以暫時不去考慮,就像是一個人可以一天或甚至一個禮拜不吃東西,但若是這種情況便做是一種壞習慣的話,身體很快就會發生不適的狀況,甚至有死亡的危險,更甚者,有一餐沒一餐的做法比起穩定的進食習慣,更可能使得一個健康的人身體機能變差,不管是人體或是企業都是如此,身為一個生意人,查理跟我對於競爭對手可能沒有資金進行資本支出來感到欣喜。
或許你會認為排除一項主要的費用諸如折舊等使得原本一樁很爛的交易變成不錯的交易,是華爾街聰明才智極致的表現,,那你可能是完全沒有注意到華爾街過去幾年的發展,支持者必須再找到一個更有看頭的做法,來合理解釋價格更離譜的購併案,不然的話,他們就必須冒犯最嚴重的天條-被其他更有”創意”的支持者把生意搶走。
所以穿過外面的那道玻璃,支持者與其投資銀行宣稱EBDIT應該可以只跟要付的利息做比較就好,意思是說在評估一項投資案的時候,那些記帳不須馬上支付的利息根本就可以不必納入考量,這樣的方式不但是把折舊丟到沒人注意的角落邊,還將大部分的利息費用用同樣的方式對待,可恥的是,許多專業投資銀行家竟然昧著良心附和,反正只要確定這是客戶而不是他們自己的錢就好,(稱呼這群人為專業人士實在是太恭維他們了,他們應該被歸類為抬轎者)。
在這種新的標準之下,一家公司假設稅前有1億美元的獲利,同時最近一年有9千萬的利息支出,大可以運用零息債券或是PIK債券來額外負擔6千萬只要記帳卻不須馬上支付利息與本金,而這種債券的利率通常非常高,到了第二年,公司可能要承擔9千萬的付現息與6,900萬的記帳息,之後隨著複利記帳息持續增加,而這種高利率的融資計畫,在剛開始幾年還能獲得有效控制,但不久之後就變成所有大型投資銀行必備推薦給客戶的標準融資工具。
當他們推出這樣的新案子時,投資銀行展現他們幽默的一面,他們將損益表與資產負債表的預估展延為五年或甚至更長的一段期間,雖然在幾個月之前,他們可能連這家公司的名字都沒聽過,我想如果你那天碰到這種預估表,我建議你可以參與這樣的遊戲:跟這位投資銀行家要一份他們自己公司的過去幾年的年度預算,然後跟他們實際的結果必較一下,你就知道是什麼回事了。
許久以前KenGalbraith在他的名著「大恐慌」中,發明了一個新的經濟名詞-Bezzle,用來代表現有未被發現的貪污舞弊,這種財經現象有一個很奇特的特質,那就是貪污舞弊者因為貪污舞弊而發大財,但問題是受害者卻一點也沒有被剝奪變窮的感覺。
Galbraith教授真知卓見地點出大家應該把這個數字統計一下,加進國民財富當中,從而我們可以知道心理上的國民財富為多少,理論上一個社會若想要覺得自己經濟繁榮發展就應該多多鼓勵人民去貪污舞弊,並試著不要去揭發它,透過這種方式,一個國家的財富可以大幅地增長,雖然實際上它什麼有生產力的事都沒做。
但是這種不合理的貪污舞弊,在現實社會中卻被零息債券給比了下去,利用這些”零”一家公司可以大大方方靠著這紙簽約,利用借款享受所帶來的收入,但另外一方面卻不知承擔支付支出的痛苦,以我們先前提到的例子,一家每年可以賺1億美元的公司,利用這種方法,在債券投資人的面前,卻可以把膨脹到1億5,000萬美元,只要投資人願意充當彼得潘,不斷地說「我相信你」,只要你願意零息債券所創造的收入是沒有上限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