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險事業營運-總檢討
真正令我們感到興奮的是保險事業的營運,GEICO正處於爆炸性的成長階段,而且這種情況預期還會繼續維持下去,在進一步說明之前,讓我們先解釋一下何謂浮存金,以及如何來衡量它的取得成本,因為除非你對於這個課題有所了解,否則你根本就不可能有辦法對Berkshire實際的價值做合理的判斷。
首先浮存金是一項我們持有但不屬於我們的資金,在保險公司的營運中,浮存金的產生原因在於保險公司在真正支付損失理賠之前,一般會先向保戶收取保費,在這期間保險公司會將資金運用在其他投資之上,當然這樣的好處也必須要付出代價,通常保險業者收取的保費並不足以因應最後支付出去的相關損失與費用,於是保險公司便會發生承保損失,這就是浮存金的成本,而當一家公司取得浮存金成本,就長期而言低於從其它管道取得資金的成本時,它就有存在的價值,否則一旦保險事業取得浮存金的成本若遠高於貨幣市場利率時,它就像是一顆酸檸檬。
有一點必須特別注意的是,因為損失成本必須仰賴估算,所以保險業者對於承保結算的成績有相當大伸縮的空間,連帶使得投資人很難正確地衡量一家保險公司真正的浮存金成本,估計錯誤,通常是無心,但有時卻是故意,與真實的結果往往會有很大的差距,而這種結果直接反映在公司的損益表上,有經驗的行家通常可以經由公司的準備提列情形發現重大的錯誤,但對於一般投資大眾來說,除了被迫接受財務報表的數追N猓瑒e無他法,而我個人常常被這些經過各大會計師事務所背書的財務報告所嚇到,至於就Berkshire本身而言,查理跟我在編列財務報表時,都盡量採取最保守的做法,因為就我們個人的經驗而言,保險業所發生的意外,通常都不是什麼好消息。
不過如同下表中的數字所顯示的,Berkshire的保險事業可說是大獲全勝,表中的浮存金,係將所有的損失準備、損失費用調整準備與未賺取保費加總後,再扣除應付佣金、預付購併成本及相關再保遞延費用,相對於我們的保費收入總額,我們的浮存金部位算是相當大的,至於浮存金的成本則決定於所發生的承保損失或利益而定,在某些年度,就像是最近五年,由於我們有承保利益,所以換句話說,我們的資金成本甚至是負的,光是持有這些資金我們就已經開始讓我們賺錢了。
自從1967年我們進軍保險業以來,我們的浮存金每年就以21.7%複合成長率增加,更棒的是,這些資金完全不用成本,事實上它還能幫我們賺錢,可惜諷刺的是,就會計原則而言,浮存金在會計報表係屬於負債,但實際上,這些負債對於Berkshire而言,其價值遠高於列在帳上的其他股東權益。
雖然在1998第一季幾項重大合約到期後,我們擁有的浮存金會略微減少,但就長期而言,我們還是預期浮存金會大幅成長,同時我們也相信取得浮存金的成本仍然會繼續維持這種令人滿意的態勢。
巨災保險
然而有時候我們浮存金的成本也會突然大幅上揚,主要的原因在於我們從事的巨災保險業務,本身屬於保險業中變動最大的一種險種,從事這類業務,我們將保單賣給其他保險公司與再保公司以分散其面臨超大型意外災害所可能承擔的風險,事實上,Berkshire是有經驗的業者最喜愛往來的對象,因為他們深深知道當有"大事"真正發生時,所有巨災保險的承保業者都會面臨財務實力的嚴峻挑戰,而Berkshire無疑的是同業之最。
而由於真正重大的災害並不是每年都發生,所以我們的巨災業務極有可能在連續幾年賺大錢後,突然又發生重大的損失,換句話說,我們這項巨災保險業務到底有多吸引人可能要花上好幾年才有辦法看得清,不過大家必須明瞭,所謂的重大損失的年頭不是可能會發生,而是肯定會發生,唯一的問題是它什麼時候會降臨。
去年我們在巨災業務的表現還算不錯,全世界一整年到頭都沒有發生足以造成重大損失的大型災害,也就是說基本上一整年收到的所有保費都自動落到我們的口袋裡,只是事情並不如想像中完美,有許多不知情的投資人,並非基於本身對於保險承保的認識而是在業務人員的慫恿推銷之下,進場買進一種叫做"巨災債券"的有價證券,事實上這根本就是一個錯誤的名詞,真正的債券意指到期後發行人有義務支付債款,然而這種債券,本質上其實是一種給予買方一種附條件承諾限制的合約。
這種拐彎抹角的做法主要是推銷業者為了要規避政府禁止非保險業從事相關業務而衍生出來的商品,而業者之所以將它取名叫做債券的原因在於這樣的做法可以吸引不知情的投資人,承擔遠比其表面上還高的許多的風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