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金融體系中,早期發現到連鎖反應的問題嚴重性是聯邦準備理事會成立的主要原因之一,在聯準會成立以前,體質不佳的銀行倒閉有時可能會對一些原本體質還不錯的銀行造成突然沒有預期到的流動性壓力,導致它們跟著出現問題,聯準會於是建立一道防火牆將有問題的金融機構隔絕開,但是在保險業或是衍生性金融商品交易,卻沒有類似中央銀行的控管機制來防止骨牌效應的發生,在這些產業,一家原本體質不錯的公司很有可能因為其他公司發生問題而受到拖累,當這種連鎖反應的威脅存在在產業中時,就絕對有必要盡量降低彼此間的牽連,這正是我們目前在再保業採取的做法,同樣這也是我們選擇退出衍生性金融商品交易的原因之一。
許多人聲稱衍生性金融商品交易可以有效降低系統風險,透過這類交易讓原本無法承擔特定風險的人可以將風險移轉到他人身上,這些人相信衍生性金融商品成為穩定經濟的力量、讓商業交易得以遂行同時降低個別參與者的變數,就個體層面而言,他們的說法或許確是事實,就像是在Berkshire,我有時也會搭配一些大規模的衍生性金融商品交易好讓某些投資策略得以遂行。
然而查理跟我本人認為,以總體經濟的角度來看,這卻是相當危險,而且風險更有日益加重的趨勢,大量的風險,尤其是信用風險,目前已逐漸累積在少數幾家衍生性金融商品交易商身上,而且彼此的交易更是相當頻繁,這使得一家公司在發生問題後,將很快地傳染給其他公司,到最後這些交易商將積欠非交易商的交易對方鉅額欠款,而這些交易對方,如我剛剛提到的,由於彼此關係過於緊密,將導致一個單一事件讓他們同時出現問題,(比如說電信產業的崩潰或者民間電力事業的價值大幅減損等),關聯度過高-在問題浮現時,便有可能引發系統性的風險。
I就像是1998年大量從事高槓桿操作衍生性金融商品的避險基金-長期資本管理公司LTCM就搞得大家焦頭爛額,最後使得聯準會不得不火速施出緊急援助,在後來的國會聽證會中,聯準會官員坦承當初若非他們介入,這家名聲響亮但僅有數百名員工的神祕公司LTCM,很有可能對於美國資本社會的穩定造成極嚴重的威脅,換句話說,聯準會之所以甘冒大不諱打破慣例介入干預,完全是因為主事者害怕類似的事件會發生在其他金融機構的身上進而引發骨牌效應,而這次的事件雖然導致大部份固定收益市場一度癱瘓達數個星期之久,但個人認為,這還不是最壞的狀況。
在所有衍生性金融商品中,全收益交換是LTCM經常使用的工具之一,這類的合約使得該公司可以運用100%的槓桿在各種市場進行套利,也包含股票市場,舉例來說,合約的一方A,通常是一家銀行,必須投入百贩N俚馁Y金買進股票,而在此同時,合約的另一方B,卻可以不必投入任何資金,B公司就可以約定在未來的某個日子時,取得或負擔A銀行所實現的利益或損失。
這類全收益交換合約竟然連保證金都可以不需要,除此之外,其他種類的衍生性金融商品也嚴重危害到主管機關曳N沏y行、保險公司及其他金融單位採取高槓桿及風險控管的強力鐵腕,同時,即便是經驗老道的投資者及分析師在看到這類佈滿衍生性金融商品交易公司的財務狀況時,也束手無策,記得當查理跟我自己在看完幾家大型銀行有關衍生性金融商品交易冗長的財務報表附註時,我們唯一可以確定的是我們根本就不曉得這些金融機構到底承擔了多少的風險。
衍生性金融商品交易鬼怪現在已從仙朵拉瓶子中竄出,而這類交易還會繼續以各種不同形式自我複製,直至這個禍害所造成的危害為眾人所知時為止,它們的危險程度從近年來瀰漫在電力能源產業的幾件個案可以略窺一二,在事件發生之後,衍生性金融商品交易急速減少,然而在其他產業,衍生性金融商品交易卻照樣毫無節制的急速擴張中,中央銀行及美國政府到目前為止依然找不到有效克制的辦法,甚至連監控這些合約所構成風險的機制都沒有。
查理跟我相信Berkshire依然是所有股東、債權人、保戶及員工最堅強的財務堡壘,我們對於任何可能的潛在重大意外都戒慎恐懼,或許對於長期性衍生性金融商品的大量交易及鉅額膨脹的無擔保應收款項的保留態度,讓我們看起有點過慮了,但我們還是認為衍生性金融商品是財務金融的毀滅性武器,其所帶來的危險,雖然是潛在不可知,但絕對是致命的可能。
股票投資
在股票投資方面,我們依舊沒有什麼動作,查理跟我對於Berkshire目前主要的持股部位越來越感到滿意,一方面由於被投資公司的盈餘逐漸增加,同時間其股價反而下滑,不過現在我們還是無意增加持股部位,雖然這些公司的前景都相當不錯,但截至目前為止,我們還是不認為他們的股價有受到低估的可能。
我們認為,這種看法也適用於一般的股市,儘管股市連續三年下跌,相對大大增加了投資股票的吸引力,但我們還是很難找到真正能夠引起我們興趣的投資標的,這可謂是先前網路泡沫所遺留下來的後遺症,而很不幸的,狂歡之後所帶來的宿醉截至目前而止仍然尚未完全消退。
查理跟我現在對於股票退避三宿的態度,並非天生如此,事實上,我們非常喜歡投資股票,我是說如果可以以合理的價格進行的話,在我個人61年的投資生涯中,大約有50個年頭以上,都有這樣的機會出現,我想以後也還會有相當多類似的機會,只不過,除非是我們發現至少可以獲得稅前10%報酬的機率相當高時,(在扣除企業所得稅後,淨得6.5%到7%的報酬),否則我們寧可在旁觀望,雖然必須忍受短期閒置資金不到1%的稅後報酬,但成功的投資本來就必須要有耐性。
所幸,去年我們得以將部份資金運用在一些不錯的垃圾債券及債權投資之上,至去年底我們在這方面的累計投資金額增加了6倍,達到83億美元之譜。
共14页: 上一页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