另外有二項我沒有意料到的結果,也影響到我們1991年的透視盈餘,首先我們在Well-Fargo的利益大概僅維持損益兩平(所收到的股利收入被其累積虧損所抵消),去年我說這樣的可能性很低的說法,其可信度存疑,第二我們的保險業盈餘雖然算是不錯,但還是比往年低。
這樣的方式將會迫使投資人思考企業真正的長期遠景而不是短期的股價表現,從而藉此改善其投資績效,當然無可否認就長期而言,投資決策的績效還是要建立在股價表現之上,但價格將取決於未來的獲利能力,投資就像是打棒球一樣,想要得分大家必須將注意力集中到場上,而不是緊盯著計分板。
媒體產業的變化與其評價的算式
在去年的報告中,我曾經表示媒體事業獲利能力衰退主要是反應景氣的循環因素,但在1991年發生的情況則不是那麼一回事,由於零售業形態的轉變加上廣告與娛樂事業的多元化,以往曾經一度風光的媒體事業,其競爭力已受到嚴重的侵蝕,然而不幸的是在商業世界中,從後照鏡所看到的景象永遠比擋風玻璃的還清楚,幾年前幾乎沒有人,包含銀行、股東與證券分析師在內,會不看好媒體事業的發展,(若是再多給我幾年,我可能就能正確判斷出這個產業正在走下坡)。
事實是報紙、電視與雜誌等媒體的行為,越來越超越身為特許行業所應該做的事,讓我們很快地看一下特許事業與一般事業在特性上的不同,不過請記住,很多公司事實上是介於這兩者之間,所以也可以將之形容為弱勢的特許事業或是強勢的一般企業。
藉由特定的產品或服務,一家公司可以成為特許的行業(1)它確有需要或需求(2)被顧客認定為找不到其他類似的替代品(3)不受價格上的管制,一家公司到底有沒有具有以上三個特點可能從他是否能積極地為本身所提供的產品與服務訂定價格的能力,從而賺取更高的資本報酬率,更重要的特許事業比較能夠容忍不當的管理,無能的經理人雖然會降低特許事業的獲利能力,但是並不會造成致命的傷害。
相對的,一般事業想要獲致高報酬就只有靠著節省成本或是當其所提供的產品或服務供需不均之時,但是這種供給不足的情況通常維持不了多久,倒是透過優良的管理,一家公司卻可以長期維持低成本的營運,但即使是如此,還是會面臨競爭對手持續不斷的攻擊,而不像特許事業,一般事業有可能因為管理不善而倒閉。
直到最近,媒體產業還擁有特許事業這三項特質,因此還能夠訂定侵略性的價格並容忍寬鬆的管理,不過現在的消費大眾不斷地尋找不同的資訊與娛樂來源,也越來越能夠接受各種不同的選擇,另一方面很不幸的是消費者的需求並不會隨著供給的增加而變大,五億隻美國眼睛,一天24小時,就這麼多,不可能再增加了。所以結果可想而知競爭會變得更激烈,市場被區隔開,媒體產業因而喪失了部份原有的特許能力。
媒體產業轉為弱勢,除了讓短期盈餘獲利受到衝擊之外,對其本身的價值將有更深遠的影響,為了讓大家了解這種現象,讓我們來看看稍微簡化但卻頗為相關的數學算式。
幾年以來一般人都認為新聞、電視或是雜誌產業的獲利能力,可以永無止盡地以每年6%左右的比率成長,而且可以完全不必依靠額外的資金,也因此每年的折舊費用應該會與資本支出相當,而由於所需的營運資金也相當小,所以帳列盈餘(在扣除無形資產攤銷前)幾乎等於可以自由分配運用的盈餘,也就是說擁有一家媒體事業,每年幾乎可以有6%穩定增加的純現金流入,同時若我們以10%的折現率來計算現值的話,等於是一次2,500萬的投資,每年可以貢獻100萬美元的稅後淨利貢獻(亦即約為25倍的稅後本益比,若換成稅前盈餘本益比則約為16左右)。
現在假設條件改變,這家公司只擁有普通的獲利能力,所以每年100萬的獲利只能上上下下起伏,這種打擺子的形式就是大部分公司的狀況,而公司的獲利想要有所成長,老闆就必須要投入更多的資金才辦得到(通常都是透過保留盈餘的方式),經過我們將假設重新做修正,同樣以10%加以折現,大概可以達到1,000萬美元的價值,結果可以看出,一項看起來不大重要的假設變動卻使這家企業的價值大幅減少至10倍稅後盈餘本益比(或6.5倍稅前盈餘本益比)。
現金就是現金,不管今天它是靠經營媒體事業或是鋼鐵工廠得來的都一樣,而過去同樣是一元的獲利,大家之所以看重媒體事業的原因是預期他會繼續成長(股東不需要再投入額外的資金),而鋼鐵業很明顯會落入打擺子的那類族群,不過現在大家對於媒體事業的看法也逐漸改為後者,而如我們剛剛所舉簡單的例子,評價的結果可能因為這樣的修正而有很大的改變。
我們在媒體事業有相當大的投資,不管是百贩N贀碛械乃3侨請蠡蚴窃谌A盛頓郵報與資本城/ABC的股票投資,而這些媒體事業的價值因為前面所提到的產業所面臨的形態轉變而大幅滑落,(景氣循環因素也使得我們現在的透視盈餘大受影響,雖然還不致於讓實質價值減少),然而就像是我們經營Berkshire的企業原則所揭示的,我們不會只是因為還有其他更有利的資金用途,就隨便將已被列為永恆的事業或主要投資出售,(當然之前我們也確實賣了一些媒體股,不過規模相對較小)。
還好我們的實質價值受到損害的情況尚稱輕微,因為水牛城日報在StanLipsey的領導之下,表現遠比其他報紙同業要來的優秀,另一方面資本城與華盛頓郵報的經營也都很上軌道,特別是在1980年代許多媒體公司以高價大舉併購同業時,我們的投資事業都只是做壁上觀,而資本城與華盛頓郵報兩家公司的負債也都很少,甚至於手上的現金就足以清償所有的債務,因此公司資產的縮水並沒有因為槓桿而擴大,所以現在在所有主要的媒體事業當中,大概就只有我們投資的這兩家公司可以免於債務所苦,而早期那些透過大量購併的同業,除了盈餘大幅縮水之外,還同時背負著至少相當於年度獲利能力五倍以上的負債。
總而言之,資本城及華盛頓郵報超強的資產負債表與管理階層,持有它們的股份使得我們比持有別家公司的股份感到更放心,而且就現階段而言,媒體事業還是比其他一般美國企業要來的有競爭力,只是不再像過去擁有金剛不壞之身與誘人的暴利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