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JohnBurrWilliams50年前所寫的投資價值理論當中,老早便已提出計算價值的公式,。我把它濃縮列示如下:今天任何股票、債券或是企業的價值,都將取決於其未來年度剩餘年限的現金流入與流出,以一個適當的利率加以折現後所得的期望值,特別注意這個公式對於股票與債券皆一體適用,不過這裡有一點很重要但卻很難克服差異的差異,那就是債券有債票與到期日可以清楚的定義未來的現金流入,但是就股票而言,投資者必須自己去分析未來可能得到的票息,更重要的是管理階層的品質對於債券的影響相當有限,頂多因為公司無能或是誠信明顯不足而延遲債息的發放,但是對於股票投資者來說,管理階層的能力將大大影響未來票息發放的能力。
根據這種現金流量折現的公式計算,投資人應該選擇的是價錢最低的那一種投資,不論他的盈餘變化大不大、營收有沒有成長,與現在的盈餘以及帳面價值差多少,雖然大部分的狀況下,投資股票所算出來的價值會比債券要來多划算,但是這卻不是絕對,要是當債券所算出來的價值高於股票,則投資人應該買的就是債券。
今天先不管價格多少,最值得擁有的企業是那種在一段長的期間可以將大筆的資金運用在相當高報酬的投資上,最不值得擁有的企業是那種跟前面那個例子完全相反的,在一段長的期間將大筆的資金運用在相當低報酬的投資之上,不幸的是,第一類的企業可遇不可求,大部分擁有高報酬的企業都不需要太多的資金,這類企業的股東通常會因為公司發放大量的股利或是買回自家公司的股份而大大地受惠。
雖然評估股權投資的數學計算式並不難,但是即使是一個經驗老到、聰明過人的分析師,在估計未來年度票息時也很容易發生錯誤,在Berkshire我們試圖以兩種方法來解決這個問題,首先我們試著堅守在我們自認為了解的產業之上,這表示他們本身通常相當簡單且穩定,如果企業很複雜而產業環境也一直在變,我們實在是沒有足夠的聰明才智去預測其未來的現金流量,碰巧的是,這個缺點一點也不會讓我們感到困擾,就投資而言,人們應該注意的,不是他到底知道多少,而是應該注意自己到底有多少是不知道的,投資人不需要花太多時間去做對的事,只要他能夠盡量避免去犯重大的錯誤。
第二點一樣很重要,那就是我們在買股票時,必須要堅持安全邊際,若是我們所計算出來的價值只比其價格高一點,我們不會考慮買進,我們相信恩師葛拉罕十分強調的安全邊際原則,是投資成功最關鍵的因素。
固定收益證券
1992年我們增加了ACF債券的部位,另外華盛頓公用電力系統債券有部份被贖回,另外RJRNabisco的部位則已出清。
過去幾年來,我們在固定收益證券的表現還不錯,靠著他們不但實現了相當大量的資本利得(包含1992年的8,000萬)與利息收益,克萊斯勒、Texaco、時代華納、WPPSS與RJRNabisco都是相當好的投資,另一方面發生損失的部份也相當少,雖然過程一度緊張但幸好最後並沒有搞砸。
雖然我們在吉列特別股的投資還算是成功(在1991年轉換為普通股),但整體而言,這類協議談判所取得的特別股投資的績效還是略遜於從次級市場所取得的投資,不過這種結果我們早已預期到,這與我們相信一個智慧型的投資人在次級流通市場的表現會比初級發行市場來的好的道理是相同的。
原因與當初設定價格的方式有關,次級市場時常受惠於群眾愚蠢的心理所影響,總是會有一個重新設定的全新價格,不管價格是多麼的離譜,那都是代表該股票或債券的持有人想要出脫的價格,不論何時總會有一小部份的股東會有這種念頭,在很多的情況下,一家具有X價值的股票往往以不到一半半數,也就是1/2X的價格求售。
至於初級發行市場則受到發行公司與大股東所掌控,通常會選擇對他們最有利的時點發行,當市場狀況不理想的時候,甚至會避開發行,可以理解的是,賣方不太可能讓你有任何便宜可佔,不管是透過公開發行或私下協議的方式都一樣,你不可能以一半的價格買到你想要的東西,尤其是在發行普通股時,原有股東惟有在他們認為市場價格明顯過高時,才有可能大幅出脫其持股,(這些賣方當然會換另外一種說詞,強調如果市場過於低估其股份時,他們是不可能賤價出售的)。
到目前為止,我們透過協議所作的投資,算是勉強達到我們在1989年年報所作的預期,這些特別股投資應該可以產生比一般固定收益債券還好一點的報酬,不可諱言若是我們當初不是透過協議而是直接在公開市場上買進類似的投資的話,我們的表現可能會更好,只是考量到我們的規模太大與市場的狀況,這樣的做法在執行上有其困難度。
1989年報還有一段相當令人懷念的話,"我們沒有能力去預測投資銀行業、航空業或是造紙業的前景",在當時或許有很多人懷疑我們這樣公開的承認有點無知,不過到如今,連我的母親都不得不承認這項事實。
就像我們在美國航空的投資,在我們簽發支票的墨水還沒乾之前,產業情況就已經開始惡化,如同先前所提到的,沒有人強迫我,是我自己心干情願跳下水的,沒錯,我的確預期到這個產業競爭會變得相當激烈,但我沒想到這個產業的領導者竟會從事長期自殺性的行為,過去兩年以來,航空業者的行為就好像覺得自己是公務人員搶著辦退休好領退休金一樣,為求盡快達到目的而不擇手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