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新聞事業方面一樣很難增加發行量,雖然廣告量略增,但主要來自於夾報部份,ROP廣告(報紙版面上的廣告)卻減少,前者的利潤遠比後者低,且競爭較激烈,所幸去年成本控制得宜而家庭訂戶數表現頗佳。
我們較不擔心的是這三家都有優秀的管理階層,在接手喜斯後,我們便一直有Chuck掌控大局,選上他是我們作得最對的決策之一,在新聞事業我們也有同樣是狠角色的StanLipsey,他跟我們在一起十七年了,每當我們賦予他更多責任時,他的才能表現便更上一層樓,在家具店不用說我們則有B太太家族,三代同堂可謂一門豪傑。
能夠跟這一群優秀的專業經理人一起共事,我實在感到非常幸運,在專業上我佩服之至,在私人方面則是我的好朋友。
保險事業營運
1985年產業整體的數字有點不尋常,保費收入大幅成長,而如果投保損失則與前幾年一樣以固定比率成長(約比通貨膨脹率高幾個百分點),則兩項因素加起來將使得CombinedRatio下降,只可惜損失不大配合,雖然通膨有趨緩的現象,但理賠損失卻成長驚人,相較於去年的16%,今年創新高的17%更顯得驚人,足足比通貨膨脹率高出13個百分點。
意外並不是理賠損失大幅增加的主因,雖然1985年確實有幾次相當大的颶風發生,但所造成的損失僅佔保費收入的2%,這比例不算異常,此外也不是投保汽車、房屋、員工或其他投保標的出險的爆增。
可能可以解釋的原因是去年業界大幅提撥損失準備,就像報告所顯示的,這場景有點像檢討會議,保險事業經理人大家一窩蜂地承認前幾年損失準備確實提撥不足,而結果修正後的數字嚴重影響今年的損益。
另外一項更令人困擾的因素是社會或司法通膨成本的增加,保險業者的賠償能力已成為陪審團判決責任與損害成立與否的重要因素,越來越多人覬諛深口袋,不管保單上是怎麼寫、不管事實真相為何,也不管以前的判例。
這成為保險業預測未來最不確定的因素,儘管如此,短期間的影響尚屬有限,只要保費成長的速度持續,(單季成長率預估分別為15%、19%、24%及22%),不要發生什麼特別大的災難,明年產業整體的CombinedRatio可望大幅下降。
不過獲利改善的情況無法持續太久,主要有兩個原因,一是商品化企業只有在價格穩定或供給短缺的情況下才能維持高獲利,一是公司必須在景氣轉佳之前先擴充產能並準備好資金。
如同我在1982年年報跟各位報告過的,曾廣泛地討論商品化企業的特點,一般的投保人不太在乎產品的差異而只注意價格,幾十年來公會的壟斷使得價格居高不下,但這種情況如今已不復見,在自由市場中,保單與其他商品一樣地被自由訂價,當供給吃緊,價格自然上升,反之就不會。
雖然在供給方面,目前在許多險種有些吃緊,但保險業不像大部份的行業,所謂的產能只是心態上而非實質的,只要他認為適當,保險業者可以接下無限量的保單,這其間只受到主管當局與公會評比的壓力,公司與主管當局在乎的是資本的適足性,越多的資本當然是越好,也代表可以簽下更多的保單,就算是標準的商品化企業,如鋼鐵或鋁業,要增加產能還要一定的前置期間,而在保險業,資金卻是可以隨時取得,因此供給不足的情況可能馬上就會消失。
這就是目前實際發生的狀況,在去年總計有十五家業者大約募集了三十億的資金,使得他們可以吃下所有可能的生意,而且資金募集的速度越來越快。
照這樣下去,不用多久馬上的會面臨到殺價競爭的情況,然後獲利也會跟著受影響。而這一切都要歸疚那些大幅增資的業者(有人一定會批評,就像我們在紡織業一樣,資本社會的動態變化,使得所有業者做出那種個別看似合理,但就產業整體而言,弊多於利的結果。)
以往年報我曾告訴過大家,Berkshire雄厚的資本結構(堪稱業界之最),總有一天能讓我們在保險業擁有獨一無二的競爭力,隨著市場的緊縮,這一天已到來,去年我們的保費收入在經過許多年的停滯之後,增加三倍以上,Berkshire的財務實力(以及過去優異的記錄)是我們爭取業務最有用的利器。
我們正確地預期到大客戶對於品質的要求,在他們了解到保單也不過是一張借據,而許多借條在去年皆無法兌現。這些客戶最後都被Berkshire健全的資本結構吸引上門,而另外有一點是我們沒有預期到的發展,那就是還有許多客戶是因為我們能夠承擔鉅額的風險而覺得我們與眾不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