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免你未注意到,本表有個投資經驗可與大家分享,懷舊(Nostalgia)是我們在投資選股時必須特別加以重視的,在我們投資組合中,事實上具有最大未實現利益的兩家公司WashingtonPost與GEIGO,本人早在13歲與20歲時便與它們結緣,但磋跎了二十幾年,遲至1970年代我們才正式成為該公司的股東,但結果證明所謂:「遲到總比未到好。」
由於我們具控制權與不具控制權的股權投資經營的行業實在是相當廣泛,若我一一詳細介紹將會使得報告變得冗長,然而這其中不管是現在或是將來最主要的事業經營將會是擺在產險與意外險領域之上,因此我們有必要對保險產業現狀予以詳加說明:
保險產業現況
下表所顯示的是去年我們就曾引用過,經過更新後的產業統計數字,其所傳達的訊息相當明顯,我們將不會對1983年的核保結果感到吃驚。
調查機構Best的數據正說明了目前整個產業,包含股市、共同基金以及相關公司,所面臨到的狀況,CombinedRatio係表示經營成本加上理賠損失除以保費收入的比率,若比率小於100%則表示有核保利益,反之則有核保損失。
就如同去年我們所說的一樣,若承銷保費年增率低於10%,你就會發現隔年的核保結果惡化,即使像通膨率相對較低的今日也是如此,隨著保單日益成長,醫療費用上漲的速度遠高於一般物價,加上保險責任日益擴大的影響,核保損失將很難壓低到10%以下。
大家必須有所認知,1982年的CombinedRatio109.5已是相當樂觀的估計,在從前保險公司幾乎可依自身喜好來調整年度獲利,只要(1)承銷長期保單(Long-tail)因為理賠成本多採用估計(2)以前年度已提存有適當準備或(3)業務成長快速。有跡象顯示有幾家大型保險公司傾向以模糊的會計與挪用準備的方式來掩飾其本業不佳的情況。保險業,跟其它行業一樣,不良的經營階層對不良的營運通常最直接的反應就是不良的帳務,俗語說:「你很難讓一個空沙包站得直挺挺的」。
當然大部份的經營階層都儘力正正當當的照遊戲規則玩,但即使是正直的管理當局在面對獲利不佳的情況時,下意識多多少少也不會願意完全承認營運走下坡的窘境,產業統計資料指出在1982年對於提列損失準備方面有惡化跡象,所以實際的CombinedRatio恐怕會比表列數更差一點。
一般認為在1983或1984年核保成績會到谷底,然後產業循環會如同過去經驗一般緩步穩定地向上,但由於一項明顯的改變(這種改變已許多年未見,而如今卻重現)使我們抱持不同的看法。
要了解崮中差異,我們必須探究幾項影響企業獲利的重要因素,一般來說若企業處在產業面臨供給過剩且為一般商品化的產品時(在整體表現、外觀、售後服務等都無差異化),便極有可能發生獲利警訊,當然若價格或成本在某些情況下(例如透過政府立法干預、非法勾結或國際性聯合壟斷如OPEC)能獲得控制或可稍微免除自由市場的競爭壓力。
而萬一成本與價格係由完全競爭市場來決定的話,產品供過於求,客戶又不在乎其所採用的產品或通路服務係由誰提供,則產業鐵定會面臨悲慘的下場。
這也是為什麼所有的廠商皆努力強調並建立本身產品或服務的差異性,這種作法在糖果業或許有用(消費者會指明品牌)但砂糖業卻沒有用(難道你聽過有人會說:「我的咖啡要加奶精和某某牌的砂糖」)。
在許多產業就是無法作到差異化,有些生產者或能因具成本優勢而表現傑出,然在實際上這種情況極少或甚至根本就不存在,所以對大部份銷售已完全商品化的公司來說,不可避免的結局便是,持續的產能過剩無法控制價格滑落導致獲利不佳。
當然產能過剩有時會因產能縮減或需求增加而自我修正,然而不幸的是這種修正的過程卻是緩慢且痛苦的,當產業好不容易面臨反彈時,卻又是一窩蜂全面擴張的開始,不到幾年又必須面對先前的窘況。也就是說,大家都成功的結果卻變成失敗的結局。
而最後決定產業長期獲利情況的是供給吃緊與供給過剩年度的比率,通常這種比率很小,(以我們在紡織業的經驗來說,供給吃緊的情況要追溯到許多年以前,且大約僅維持不到一個早上的時間)。
在某一些產業,供給吃緊的情況卻可以維持上好一段期間,有時實際需求的成長甚至超過當初所預期,而要增加產能因涉及複雜的規劃與建廠而須有相當的前置期。
回歸正題談到保險業,只要業者增加點資本供給量就能馬上提高(有些時候由於州政府立法保障保戶免於保險公司倒閉風險,甚至可不需要增加資本),在絕大多數的情況下,(除了發生股市大崩盤或自然界的天災巨變)保險業皆處於過度競爭的環境下經營,儘管也有業者勇於嘗試多做變化,但通常來說,業者所銷售的保單多屬於無差異化的一般商品(許多保戶包含大公司的經理人在內,甚至不知道自己所投保的是那一家保險公司),所以保險業在教科書當中一般被歸類為面臨供給過剩且產品一般商品化死胡同的艱困行業。
那麼為什麼保險業即使在面臨這種情況下,數十年來仍能有所獲利?(在1950年到1970年間產業平均的CombinedRatio為99.0,這使得公司獲利除投資收益外,還外加1%的核保利益),其答案在於傳統的規範與行銷方式,這個世紀以來整個產業係依照業者所掌控的近乎法定管制價格機制在運作,雖然競價行為確實存在,但這情況在大型保險業間卻不普遍,主要的競爭係在爭取經紀人方面,且多用各種與價格無關的方式去爭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