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種生存》
王志纲著
四川美术出版社 2005年2月第1版
作为一个策划人,王志纲够“江湖”,也够聪明。因为他面对的绝大多数客户都是贼精贼精的企业家或老板,凭三寸不烂之舌从他们的腰包里掏钱,还真得有本事。
在《第三種生存》中,王志纲谈及这些老板的真相,刻画独特,尤其是涉及具体人物时,真是入木三分。如TCL的李东生能从一个“國有资产”的管理人变成一位身家亿万的“资本家”,是因为他的民营之路始终锁定企业的“增量”资产;而春兰的改制之所以胎死腹中,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陶建幸在“存量”上下工夫,难免会给人留下利用职权之便侵吞國有资产的口实。
又如万科的王石为何只有区区数百万的家产?难道他真的对钱没欲求?要知道一个对钱没欲求的老板,早就被残酷地淘汰了。强人王石与几个东家的关系都很微妙,或者说很紧张吧。面对虎视眈眈的东家,王石如东方不败引刀“自宫”,这样活得反而潇洒。王石是“逼出来的圣人”。
王志纲分析的那些有政治情结的老板更为精彩。
人说牟其中经常不兑现承诺,是个骗子。王志纲也遇到过一次。有天老牟兴致很高,请众人吃饭,说他买单。等吃完饭,他老人家却只顾用牙签清理口腔,全然没有买单的意思,结果是另外一个人买了单。第二天早上,当这位替老牟买单的人在餐厅同老牟相遇时,他竟然旁若无人,形同陌路。
混迹江湖多年的老牟会如此不通情理?王志纲看明白了,“不兑现买单的承诺并不是老牟没有钱或者心疼钱,因为他眼里从来就没有钱。了解他的人都知道,老牟不是‘周扒皮’、‘葛朗台’式的吝啬鬼,否则他手下就不会有那么多从他那里占了便宜的人”。
老牟志不在从商,一直是将自己定位成國务院总理那样的人物,这才有了要炸喜马拉雅山、将中國國有企业整体包装到美國上市和在东北亚再建一个香港的狂想。
大邱庄的禹作敏也和老牟是一路人物,他心目中的榜样是昔日劳模与副总理陈永贵同志。可惜禹作敏忘了,陈永贵的一步登天是与当时特殊的政治环境密切相关的。
王志纲又把华为任正非的《我的父亲母亲》比作新时期的“陈情表”,并引来一番宏论。我认为,在分析任正非的文章中,王志纲的论点最精彩。
当然,王志纲志也不在启蒙或做个作家,他已是商人,所以,这本书也是个吸引客户的“软文”广告罢了。
不过,看看王志纲写的《我们是丙方》,又不得不承认他也是一个贼精贼精的老板。
在合同中,甲方是接受服务的,乙方是提供服务的。一般来说,乙方有四大特点:第一,吃饭得自己掏钱,甲方吃饭也得你掏钱;第二,只有你请别人的规矩,没有别人反过来请你的道理;第三,当乙方还要懂得给回扣;第四,当乙方必须随叫随到,吃得苦,忍得气,受得罪。
王志纲的工作室当然是乙方,但他别出心裁地认为自己是丙方,所谓丙方,其特点是:第一,吃饭甲方掏钱,自己从不请客;第二,只有别人请自己,没有自己请别人的;第三,从不给对方回扣,也从不要人家回扣;第四,与对方平起平坐,不是大爷,但也绝不是孙子。这只是标榜而已,我不相信王志纲每次都能当“丙方”。但作为一个商人,如何把自己的劣势化为优势,王志纲是值得学习的。
《决策与判断》
【美】斯科特·普劳斯著
人民邮电出版社 2004年9月第1版
我们一直很想把《决策与判断》这本书系统地介绍给《Value》的读者,尽管这本书属于社会心理学范畴,但也大量涉及行为金融学,后者对投资理财非常有用。像我们上面提到的索罗斯偏见与真相差距的互动,也属于社会心理学中的认知偏差研究内容。
现在,你先看一下《决策与判断》的封面,发现什么問題吗?没有吧。其实,第五张牌的牌面是由3个黑色的心形组成的,明显是错误的牌面。这揭示了“选择性知觉”课题的重要性,它意味着,你的知觉在很大程度上受到了你的预期的影响。进一步说,人们会选择性地去感知那些所期望和愿意看到的事物。
美國20世纪大名鼎鼎的专栏专家李普曼说过:“我们不是先看见再定义,而是先定义再看见”。我们在这儿举一个不是《决策与判断》书中的例子,来看看我们绝大多数人在事实与认知之间的偏差。
17世纪荷兰画家泰尔博赫有一幅很著名的作品,一直以来人们称之为“父母的告诫”。画面上二男一女,父亲和母亲坐着,女儿背对着我们。父亲的史N负盟圃鸨傅难泳僭诳罩校鸨缸潘亲龃砹耸碌呐E氩嘧派碜樱行┺限危行┓呷弧W瞿盖椎脑蜃谠独胝饧萌送吠吹氖虑榈牡胤剑僮白ㄐ挠谒约旱乃饺讼敕ɡ铩�
所有的美术史家过去一直这样教导我们,我们也是心悦诚服。只是到了当代,有人才觉得画面上不对头的地方。先是那个“父亲”年轻得出奇,“女儿”身边的家具似乎是一张床,再仔细看男子史N懈吒吣米诺氖且幻队脖遥⒉皇怯靡愿娼氲氖质疲龌嫱嘎兜木故且患液衫技嗽旱哪诰啊�
我们顺着这个思路看去,那“父亲”的装束和模样乱糟糟的,堂皇华丽却没有吸引力,活脱脱一个搞不懂的荷兰年轻人。“母亲”事实上是个老鸨,她等在一旁,像一个淑女一样啜着酒,等着两个年轻人怎样达成价钱上的协议。那位举止优雅的女子当然是妓女。
从“父母的告诫”到“妓院风情”,是不是有点滑稽,既然事实的差距如此之远,为什么它蒙骗了这么多人?如果连这么“清晰”的事实都能搞得如此糊涂,我们凭什么来确定相信自己的判断?
《决策与判断》讲述的就是这些认知故事,并提出一些克服偏见的方法。如根据大多数研究,过度自信是人们决策中遇到的最为普遍的問題,其所带来的潜在破坏性也是最大的。在“挑战者号”航天飞机的第25次发射之前,美國宇航局的官员对飞行风险的估计是十万贩N唬庋姆缦展兰拼笾碌扔诤教旆苫�300年的时间内每天发射,也只能产生一次事故。可是,就在那次发射中,挑战者号在空中灰飞烟灭。
研究表明,平均信心水平与准确度有10-20个百分点的差距,只要决策者对自己判断的正确性不是非常确定,过度自信就不会成为一種灾难。桥牌高手、专业赌徒以及國家气象台的预报员就是较少或没有表现出过度自信的族群,原因是他们可能有校准的习惯。也就是说,如果你对某个答案感到极度自信,思考一下另外一个答案可能更正确的原因吧。尽管你可能不会改变想法,但是你的判断却可能会得到更好的校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