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3年7月4日,工业指数以145.82点报收后,出现下滑。铁路指数10天后升至一新的高点(38.30),但工业指数却未加入这一波上涨,紧接着两指数在七个交易日内直泻而下。成交量增加,并且这一轮下跌是到当时为止这轮牛市中最大的下滑。然而,每个人都认识到,在持续数月的平稳上涨后市场“理应调整”,无论从持续时间还是从下跌程度上看,这波下降只能被认为是小趋势。接下来市场经历了3个月随意散漫的波动,两个指数都没有什么净变化。工业指数在9月20日升至141.75点,然后再次下跌,同时铁路指数10月27日反攻至35.33点。在11月的早期,市场有一次下挫,伴随着高成交量的震仓下跌幅度达到了最大——11月8日工业指数下跌了3.56点,铁路指数下跌了1.75点。之后价格有小幅反弹,但在随后的抛售狂潮中于11月30日再次创下了(自早春以来的)新低——工业指数129.57点,铁路指数31.50点。
现在,毫无疑问,一轮羽翼丰满的次级趋势已经形成。道氏理论解释者需要考虑的問題是这里面是否有更多的东西。如果7月的第一次下跌本身能被解释为一个中等趋势,并且8月至10月的运动被解释为另外一个中等波动,那么11月的下挫就成了一轮熊市的信号。事实上,就我们所知而言,没有道氏理论家认真的考虑过这種解释。如前所述,7月的下跌无论从持续时间还是从下跌的点数看都不能被归类为中等趋势,从1943年7月到11月的整个运动必须被看作一个次级回落。主要趋势的真正考验在下一轮上升中——无论它何时形成,如果下一轮上升未能超过7月的顶点,并且价格随后又下跌到新低,那么熊市就真正形成了。最终的决断姗姗来迟。价格虽然再次开始上升,但是工业指数的上升缓慢而吝啬。铁路指数前进得快些,并在1944年2月17日突破了(1943年)7月的顶部,之后继续前进,并于3月21日达到了小趋势的顶部40.48点。工业指数于3月13日达到141点,但仍此比“成为(牛市)信号”的水平低了近5个点,随后發生动摇进而跌了回来。这儿又有一个“验证失败”的典型例子,对于那些很看重市场情况的人来说,这只能意味着市场熊气十足。但实际上,它所有的含义只是基本牛市运动的持续仍未得到确认,只有当两个指数现在都下降并且都收在11月30日各自的底部之下,铁路指数2月单独创下的新高才不被考虑,同时一轮熊市才得意宣告成立。简而言之,就其对主要趋势的含义而言,3月末的情形与1月早期铁路指数创新高之前没什么不同。
市场前景不明朗(但却总是符合我们在前一章中称之为第12点的道氏理论基本原则)的状况一只持续到1944年6月15日。工业指数在该日突破前高,以145.86点报收。它差不多用了4个月的时间来确认铁路指数的走势,而对主要趋势予以重新确认它用了近一年的时间。这一“信号”对于交易者的影响很令人兴奋;第二天价格上跃整整一个点,同时成交量也增加了650.000股。
接下来的12个月没有产生什么值得道氏理论家关注的市场行为,我们不详细讨论。7月中期之后,(指数)价位不规则地滑落了九个星期,但净损失所占比例较小,接着它们连贯地爬升,其间只有很短地间断,工业指数升至1945年5月29日的169.08点,铁路指数也在1945年6月26日升至63.06点。我们简单地看一下接下来的一段时期,这并不是因为行情出现了什么新的东西,而是因为在这一时期日本投降并且二次世界大战结束了。
图7(第八版29页)展示了1945年5月1日至11月30日的市场行为。工业指数持续4周保持稳定,与此同时铁路指数飙升至6月26日的顶点。6月28日,报纸上没有任何不利的头条新闻,市场趋势却發生重大逆转:价格暴跌,成交量猛增至300万股——这是至当时为止牛市中日成交量的最高值。但是,之后,工业指数下跌迟缓,6月26日到了160.91点,比顶点价格低了不到5%。然而铁路指数此时却暴跌。8月5日广岛原子弹暴涨,14日日本无条件投降。此时工业指数从开始7月26日的低点回升,而铁路指数由于未能企稳而再次猛跌。于8月20日跌至(本次运动中的)最终底部51.48点,比6月顶点值下降了18%还多。
——
第四篇主要是对道氏理论过去5年市场的总结和验证。或者说是一種结合市场的剖析与互相的纠正。
道氏强调的是“反转形态”。而形态是在趋势的发展下构筑的,需要时间周期给予配合。则注定“反转形态”的波动是需要区间运动和相对区间运动的对称、加速、反对称、巩固等变化。
以客观来讲,我们以历史趋势的长期通道或者压力线为上限,则“反转形态”的出现过渡是一種针对历史的承接和酝酿未来上涨的中间部分。因此,在这个运动的过程中,道氏给予的是“K线形态组合”后的确认。以这点来说,是现实的,却也是缺陷的,但又是相对保险和适合一般大众的。
那么,在承接历史下跌时,具体市场构成的成分股各自的走势是不同的,自然造成对应指数的表现不同;但一点是相同的,那就是同处于國家(國际)整体经济的发展之下,它对“两个指数”造成的制约影响从大的方向来说是一样的效果。
还有一点需要解释的是,“形态”是一種历史的总结。当我们提到某一種“形态”时,比如“双底”,其特征一是二次底比第一次底要低,二是二次底比第一次底要略高或者持平。而当指数在运动的过程中,由于市场参与投资人对后市的看法不同造成因为指数在波动过程中的分解“点位”,产生根本的差异观点。原则上是可以理解的,实际上是两種不同的思维方法造成的。
通常我们在考虑市场时,其一,模糊定义市场处于的阶段,从市场的现象特征给予判断,比如道氏分别提到的“牛市--建仓期、上涨期、出货期;熊市--出货期、恐慌期、低迷期”的划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