汇率的形成缺乏效率1994年4月中國外汇交易中心正式運行,人民币汇率水平完全由國内外汇市场的交易活动决定,央行可以根据其政策目标进行市场干预。但是,在现行的银行结售汇制下,绝大多数國内企业的现汇帐户被取消,其外汇收入均须全部结售给外汇指定银行;而企业的对外付汇则要按付汇当日的银行挂牌汇率,持有效凭证到外汇指定银行用人民币购买外汇,再付出境外。由于企业存贮及吞吐外汇的行为能力受到很大的限制,它们本应发挥的“蓄水池”的功能基本丧失。当國际收支出现持续性失衡时,由于外汇指定银行受结算外汇周转比例幅度的管理及本币资金头寸的限制,使得央行不得不最终承担起平衡汇市供需的责任,不得不经常性地收购(或抛售)外汇,其市场操作几乎完全是被动的。由于央行持续性大规模的入市干预,市场上形成的汇率已不能如实反映國内外汇市场的实际供需形势;相反,由于央行在市场上的买卖量在市场交易额中占有极大的比重,作为外汇市场上的“垄断力量”和价格领袖,市场上形成的人民币汇率实际上仅仅反映了央行对汇率合理水平的看法(孙明春,1995)。显然,在这種特殊的汇率形成机制下,汇率的变化缺乏灵活性(而是取决于央行的意愿),外汇市场的价格形成缺乏效率,市场信息封闭匮乏且缺乏意义(唯一有效的信息是央行对汇率水平的意愿)。在当前中國的外汇市场上,当外汇的供给持续大于需求时,央行必须收购超额的外汇供给,弥补需求缺口(d1d4),否则银行结售汇业务将难以持续开展,市场无法实现平衡。央行被动性的介入外汇市场平衡供需,人为地增大了外汇市场的需求,使市场在未有充分升值的非均衡的汇率水平e1上即予结清,市场的其它主体会因此得到错误的信息,误认为市场供求在e1达到均衡,使得市场参与者及最终的外汇供需单位(企业)难以准确地调整其经济行为,外汇供给就被维持在大于真实需求的水平上。这样一来,汇率变动与外汇市场中的实际供给和需求之间的联系被切断了,汇率变化缺乏弹性,外汇市场的结清乃是央行干预下的人为平衡。央行是外汇市场中的价格领袖,其在外汇市场上的价格策略显然将影响汇率的调整速度。若央行以稳定汇率为目标,在操作中尽量减小汇率的波动,人民币汇率对供需变化的弹性就较小,从e0到e′的本币升值过程将延长,外汇市场的真正出清难以实现;若央行在操作中允许汇率有较大的弹性,央行干预下的市场则能相对较快地达到真正的均衡。
当央行把人民币汇率的稳定作为政策目标时,假设國内利率水平上升,國内金融市场所提供的投资回报率高于國际市场的水平,套利资本的流入会增加外汇市场中的外汇供给。央行为稳定人民币汇率,就有责任在其意欲维持的汇率水平上收购超额的外汇供给。这就导致人民币汇率的变化对资本流动极不敏感,人民币不可能在瞬间完成升值,实现市场出清。中國外汇市场的这一特征与多恩布施在其模型中所要求的瞬时结清的外汇市场是不同的。
汇率预期形成机制的简单化在多恩布施模型中,汇率的预期变化率取决于长期汇率水平与即期汇率水平之间的差距,两國相对经济实力的变化,诸如相对货币供应量、相对國民收入、相对利率水平的变化,都会影响市场对长期汇率水平的预期,进而改变汇率变化率的预期。根据前面对中國外汇市场的特征的分析可以看出,决定人民币汇率升贬值率预期的主要因素是市场中外汇供需力量的对比和央行的汇率政策。
进出口贸易与资本的流动是决定外汇市场中真实的需求与供给的基本因素。当二者基本平衡时,人民币汇率保持稳定,央行无须进入汇市干预汇价;若二者不平衡,人民币汇率就存在升值或贬值的压力。央行必须入市干预,发挥其平衡汇市供需的作用。此时,央行虽不能完全自主选择干预的方向与规模,但是它可以决定交易的价格水平。在这種情况下,央行在外汇市场上的价格策略就决定了市场对人民币汇率升(贬)值率的预期。
住何可能影响央行汇率政策决定的因素都会改变市场对人民币汇率升贬值率的预期。汇率政策的目标不同将影响预期的形成。若汇率政策以鼓励出口、限制进口为目的,央行把人民币汇率水平维持在略高于出口换汇成本之上,那么,人民币汇率预期的变化率主要取决于出口换汇成本的变动。若央行的汇率目标是要维持人民币汇率水平的稳定,市场将预期汇率的变化率趋近于零。汇率政策制定的规则不同也会影响市场预期的形成。央行可以依据一定的政策规则制定出具有连续性的汇率政策,也可以根据宏观经济形势的需要相机抉择。在相机抉择的情况下,市场关于人民币汇率的预期受政策、经济等方面的新闻的影响较大。
若央行汇率政策的主要目的在于实现人民币汇率的稳定,那么在國内外汇市场中的外汇供过于求的情况下,市场会预期人民币将小幅升值;反之,市场则会预期人民币将小幅贬值;但无论升值或贬值,其幅度都将十分有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