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象、本质、策略
我们总是企图通过市场的现象来认识市场的本质,并在此基础上制定我们的投资策略或操作模型。
这在理论上或逻辑上是我们可以接受的,这也是我们在实践中希望达成的目标。在物理学的发展过程中这一模式得到最充分的体现,牛顿的物质运动“三大定律”对所有的物质运动现象都可以做出完美的解释,并且在此基础上的延伸直接导致改变人类历史的工业革命,今天一般普通的中学生都能理解的牛顿“三大定律”在牛顿之前人类数万年的历程中为什么就被轻易的忽视了呢?运动的现象延续到牛顿的思维中才体现出运动的本质,也许运动的本质并不是客观存在的、它的存在始于牛顿的思维中。
当我们把这套模式移植在人文领域、社会学领域、经济学领域或投资实践中却发现类似牛顿“三大定律”的本质从来就没有出现过,人们对牛顿“三大定律”的理解没有發生歧意但在这些领域对所谓规律的认同从来就没有统一,在对同一现象的分析中不同的人总会得出不同的“本质”并实施不同的策略,有人成功有人失败,但成功者的成功从来就没有被复制过,当成败得失成为衡量一切的标准时所谓对“本质”的认识已成为了一種附属品。
“市场的现象”与“市场的本质”之间有非常复杂的关系,首先从现象到本质这一过程是由人的思维或意识来完成的,而人又是“社会”的人、“國家”的人、“利益”的人、“情感”的人、“理性”的人、“傲慢”的人、“自卑”的人……当“市场的本质”被人类的意识所左右的时候我宁愿相信市场没有本质、或者说只有个性化的所谓本质(那还能定义为本质吗?),那我们分析市场研究现象的目的何在呢?---在我看来这大多是为了满足人类对“本质”渴望的天性。
也许现在我们可以得出结论了:
在一个没有本质或无法把握本质的市场中所有策略在“未来”的有效性都是不可靠的
市场没有所谓的“芭菲特理念”因为那只属于芭菲特个人
市场也没有所谓“索罗斯的操作策略”因为那只属于索罗斯个人
也许那些因为追逐“芭菲特理念”或“索罗斯的操作策略”而成功的人会对此提成反对,其实这其中包含两层其它含义:(1)成败是一个长期的、动态的概念,一段时间的成功并不能成为得出结论的依据;(2)那些因为追逐“芭菲特理念”或“索罗斯的操作策略”而失败的人又有多少会“举手”呢?
我感觉自己似乎又陷入了“不可知论”的陷阱,但“不可知论”总是相对的,比如“芭菲特理念”之所以会成为“芭菲特理念”的过程或原因比这些理念本身更重要,在投资实践中只有把“芭菲特理念”或“索罗斯的操作策略”等等转化为自己的理念那才是有用的。
3:“误区”篇
在学习价值投资的时候会遭遇很多“误区”,“误区”的形成原因非常复杂:其中大多数是因对价值投资理论的误解或曲解造成、有时是因对价值投资的理解不全面造成的(真正的价值投资是对原则問題的全面而非部分或局部的体现)、有时是因某某团体为达到成功“投机”的目的故意而为之的误导造成、有时是因不能忍耐时间的考验被动或主动放弃造成的,总之原因非常多、经常都会遇到---对“误区”的深入剖析与突破是学习价值投资必不可少的重要途经。下面的一些分析也许能为我们提供一些思路:
1,具有风险的思考模式(突破对所谓“成长性”的迷信)
1):很多投资人会把注意力由可见的固定资产转移到无形资产上并且总是对这类所谓的无形资产(比如经营能力、商誉等等)做过份乐观的估计;
2):在对未来进行预测或评估的时候过度依赖于近期的历史;
3):我们总是轻易的陷入逻辑混乱之中:混淆原因与结果之间的关系,以少量的、突发的或个别的事实为基础来得出结论,以个人的偏见有“选择性”的记忆或遗忘(比如人们对近期發生的事比遥远的事情有更深的记忆、人们也总是偏好以自己的经历而不是所有的数据来进行分析与判断)。最近热门的所谓行为金融学对此做了很多有价值的研究;
4):这里重点谈谈最具风险的思考模式---对所谓“成长性”价值的迷信:
(1)对“成长性”价值的迷信具有极大的普遍性与迷惑性,其实大多数所谓的成长毫无价值(下面会做详细分析),在对个股、行业或市场进行思考时对“成长性”总是寄予了过多的乐观情绪,而这正是风险所在;
(2)“成长性”做为价值评估的因素之一是最难以做出评估的,这也是保守的价值投资者是最不愿意为其付高价格的原因,在价值投资者的分析中趋向于假设“成长性”的价值为零或只将其做为提升安全空间的因素之一;
(3)之所以将对所谓“成长性”价值的迷信视为最具风险的思考模式是因为它具有极大的杀伤力,最新的典型例证是网络泡沫的破灭,在“成长性”的旗号下将对价值的评估扭曲到极至。
共12页: 上一页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