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先前所提的,我們以營業利益除以股東權益(股權投資以原史成本計)來評估企業單一年度的績效,至於長期評量的標準,則須加計所有已實現或未實現的資本利得或損失,而一直以來,後者歷年來的平均數都比前者還要好,最主要的原因是前段所提那些無控制權的公司盈餘持續累積,反映在其市值增加之上。
當然市值的變化起起伏伏且無法預測,更無法真正量化到底數字是多少,有時一個高價買進的錯誤,甚至可能把公司往後十幾年盈餘累積的效果都給抵銷掉,但是只要市場回復理性,市價終究會反映公司累積盈餘的能力,甚至超過買進後累積的盈餘,這等於是在蛋糕上多得到一點糖霜呢。
在現有經營階層接掌Berkshire的十六年來,公司每股的帳面淨值(其中保險事業的股權投資以市價計)已由原先的19.46美元成長至400.8美元,相當於年複合成長率20.5%(事實上你「本身」作得也不錯,過去十年來人體內所含礦物質成份的價值以年複合成長率22%增加),值得慶幸的是,雖然我們也犯了不少錯,但還是能達到這樣的記錄,儘管管理上時常糟到三振,但優異的企業體質仍然可以維持相當不錯的平均打擊率。
我們旗下的保險事業將會持續地把資金投資在一些雖不具控制權但經營良好且保留大部份盈餘的公司之上,按照這個策略,可預期的長期的投資報酬率將持續大於每年帳面盈餘的報酬率,而我們對此理念的堅信不移是很容易用數字來說明的,雖然只要我們願意,把手上的股權投資出清,然後轉進免稅的長期債券,公司每年帳面盈餘馬上就能淨增加3,000萬美金,但我們從來就沒想過要那麼去作。
好消息真是不斷。
股東權益報告
很不幸的,公司財務報表所記載的盈餘已不再表示就是股東們實際上所賺的,只有當購買力增加時,才表示投資獲得真正的盈餘。假設當初你放棄享受十個漢堡以進行投資,期間公司分配的股利足夠讓你買兩個漢堡,而最後你處分投資後可換八個漢堡,那麼你會發現事實上不管你拿到是多少錢,你的這項投資實際上並無所得,你可能覺得更有錢,但不表示你可以吃的更飽。
高通貨膨漲率等於是對投入的資本額外課了一次稅,如此一來可能使得大部份的投資變得有點愚蠢,而近幾年來這個基本門檻,即企業投資所須最基本的報酬率以使得整件投資報酬為正的底限可說是日益提高,每個納”稅”人就好像是在一個向下滑的電扶梯上拼命往上跑一樣,最後的結果卻是愈跑愈往後退。
舉例來說,假設一位投資人的年報酬率為20%(這已是一般人很難達到的成績了)而當年度的通膨為12%,又若其不幸適用50%高所得稅級距,則我們會發現該位投資人在盈餘全數發放的情形下,其實質報酬率可能是負的,因為這20%的股利收入有一半要歸公庫,剩下的10%全部被通貨膨漲吃光,不夠還要倒貼,這結局可能比在通膨溫和時投資一家獲利平庸的公司還不如。
假設若只有外在的所得稅負而無隱性的通貨膨漲稅負,則不論如何,正的投資報酬永遠不會變成負的(即使所得稅率高達90%也一樣),但通貨膨漲卻不管公司帳面到底賺不賺錢,只要像是最近這幾年的通膨,就會使得大部份公司的實質投資報酬由正轉為負,即使有些公司不必繳所得稅也是一樣,舉例來說,如果通貨膨漲率達到16%,約有六成的美國企業股東其投資報酬率變為負值,即使大家都不必繳資本利得與股利所得稅也一樣。
當然這兩者租稅是交相存於在現實社會中的,因為外在的課稅係按照名目所得而非實質所得,所以在支付所得稅後,股東的實質幣質將不增反減。
而以目前的通貨膨漲率來看,我們相信對適用中高級距所得稅率的投資人而言(除非你是透過退休基金、慈善團體等免稅機構來投資),將無法從投資一般美國企業獲得任何實質的資本利得,即使他們把分配到的股利一再重複地投資下去也一樣,因為其獲利早已被隱藏的通貨膨漲與檯面上的所得稅給吸收殆盡。
而如同去年我們所說的一樣,對於這個問題我們目前無解(明年我們的回答很可能也是如此),通貨膨漲對我們股權投資的報酬沒有任何一點幫助。
編製指數(Indexing)是一般認為對抗通膨的一種有效方法,但大部份的企業資本卻從未這樣做,當然帳面每股盈餘與股利通常會漸漸增加,若公司把所賺的錢再投資下去,即使是無通膨也是一樣,就像是一個勤儉的薪水階級,只要固定把他所賺薪水中的一半存入銀行,就算是從來沒有獲得加薪,他每年的收入還是會慢慢的增加。
理論上,企業盈餘(當然不包括由額外投入的資本所產生的盈餘)不必增加任何資金,也能夠穩定地隨著物價指數持續增加,包含營運資金在內,但只有極少數的公司具有此種能力,而Berkshire並不在其中。
當然本公司在盈餘再投資以求成長、多角化、茁壯的企業政策下,碰巧也有為股東減輕外在所得稅負的效果,那就是只要你不將目前所持有的Berkshire股份轉做其他投資,就不會被課徵所得稅,但是隱藏的通貨膨漲稅,卻是每天你醒來就必須面對的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