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摘要]本文从传统理论与现实状况两方面分析了一个较为普遍的國际金融现象——货币贬值的國际收支效应失灵。本文认为,传统的國际收支调节理论对货币贬值的國际收支失灵問題有一定的解释力,但由于理论的缺陷及现实的变迁,这些解释不充分。当代货币贬值的國际收支效应失灵問題主要来自于贬值陷阱及國际游资冲击。本文指出,國际收支逆差國企图只通过货币贬值策略改善國际收支状况,很难达到预期目标。本文建议,國际收支逆差國应尽量放弃通货贬值这種低层次的价格竞争策略,采取其他行之有效的措施来改善國际收支状况。
一、問題的提出
汇率工具常用于调节一國國际收支失衡,各國政府都希望使用汇率工具使失衡的國际收支恢复平衡,特别是当一國國际收支出现逆差时,多使用本币贬值的策略,希望通过本币的贬值,一方面降低本國出口商品的外币价格,增强本國出口商品在國际市场的价格竞争力,从而促进出口,增加出口额,另一方面,提高外國进口商品在本國市场的本币价格,降低外國进口商品在本國市场的价格竞争力,从而减少进口。总之,通过本币汇率的下调扩大出口,缩减进口,使贸易收支以至國际收支逆差缩小,恢复平衡,甚至出现顺差。
然而,本来应该顺理成章的事情,具体操作起来,却发现往往事与愿违。本币的贬值并没有及时或者根本没有改善國际收支状况,甚至恶化國际收支。加大了一國的國际收支逆差,我们称这種现象为货币贬值的國际收支效应失灵。
货币贬值的國际收支效应失灵现象历来就存在,但近年显得尤为突出。1997年的东南亚金融危机中,象泰國、马来西亚、印度尼西亚、菲律宾、新加坡、韩國等國的货币贬值均在30%—70%之间,贬值幅度之大实属罕见。然而,这些國家的國际收支却在相当长时期内没有得到根本改善,近年俄罗斯金融危机,土耳其金融危机,巴西金融危机,阿根廷金融危机,这些國家的货币也严重贬值,但货币贬值的國际收支改善效应却不明显。与此相反,中國顶住1997年东南亚的金融风暴冲击,坚持人民币不贬值,实际上人民币汇率还稳中有升,但我國的國际收支状况却一年好过一年,外汇储备连年增长,从1997年底的不足1400亿美元增长到2002年底超过2500亿美元。汇率贬值效应为什么失灵,人民币不贬值國际收支盈余反倒增加,这一問題值得大家认真探讨。
二、传统國际收支调节理论对失灵問題的解释
國际收支调节理论作为國际金融理论的重要组成部份,它研究國际收支的决定因素,國际收支失衡的原因及消除失衡的调节措施等問題。國际收支调节理论历来得到经济学家广泛而深入的研究,他们分别从不同层面、不同角度来探讨國际收支从失衡恢复到平衡的条件,并提出各自不同的解决國际收支失衡問題的政策主张,其中以弹性分析法、货币分析法、吸收分析法、结构分析法最具代表性。
尽管各種國际收支调节理论大多没有专门探讨货币贬值的國际收支效应失灵問題,但各種不同的國际收支调节理论对运用本币贬值措施改善國际收支均探讨了应具备的条件,或前提条件或假设条件,当这些假设不成立或前提不满足时,其结论便会出现偏差,也就是“失灵”問題。对当代货币贬值调节國际收支效应失灵問題的研究,我们发现,因为这些假设不成立或前提不满足,作为解释变量能解释一些失灵問題發生发展的原因。
(一)弹性分析法
弹性分析法是英國剑桥大学教授琼·罗宾逊根据马歇尔的微观经济学及局部均衡分析方法研究國际收支调节特别是货币贬值改善一國國际收支的条件的理论,是最直接研究本币贬值的國际收支效应理论。
弹性分析法的基本结论是:要通过本币贬值改善國际收支状况,必须满足马歇尔一勒纳条件(Marshall—Lernercondition),即本國出口商品的需求弹性(Ex)与本國进口商品的需求弹性(Em)之和要大于1,也就是:Em+Ex>1
弹性分析法还有一些假设条件,与弹性本身有关的包括本國出口商品的供给弹性无穷大。从弹性分析法寻找一國货币贬值不能改善一國國际收支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点:
1.出口商品的國际市场需求弹性不足,本國出口商品的需求变动率小于本币的贬值率,本币的贬值即本國出口商品國际市场外币价格的下降,不能刺激國际市场对本國出口商品足够的需求欲望,形不成实际出口的相应扩张,或出口量有扩张,但出口额没有增长。
2.进口商品的國内需求弹性不足,本國进口商品需求量的变动率小于本币的贬值率,即由于本币贬值造成的外國进口商品在國内市场价格的上涨并不能阻止國内市场对外國进口商品的需求,形不成实际进口的相应缩减。
3.本國出口商品供给弹性的有限,造成本國出口商品即使有足够大的國际市场需求,而出口商品供给不足,形成缺口,约束了通过本币贬值改善國际收支的水平。
分析研究当代國际市场,竞争激烈,供给过剩,加上进口限额、进口许可证等非关税壁垒,造成需求弹性不足,贬值國进口的多为高技术的生产设备或紧俏的生活必需品,对价格的上涨反应不灵敏,由于产业结构难以调整或闲置资源特别是资本有限,又难以形成足够的本國出口商品的供给弹性大,汇率变动的國际收支效应失灵便难以避免。
(二)货币分析法
货币分析法是20世纪70年代美國芝加哥大学的经济学家罗纳特·蒙代尔及哈里·约翰逊等人运用货币主义学说研究调节國际收支問題的理论。國际货币基金组织(IMF)接受和采用的主要理论即是货币分析法。
货币分析法的基本方程式是:
R=MD—D
式中,日表示来自國外的货币供应基数,MD表示國内名义货币的需求量,D表示國内的名义货币供应量。日为正数表示國际收支顺差,R为负数表示國际收支逆差。
这个方程式告诉我们,國际收支逆差,实际上就是國内的名义货币供应量超过了國内名义货币需求量,因此,國际收支是一種货币现象。
在分析汇率贬值对一國國际收支失衡的调节作用时,货币分析法认为,货币贬值首先会提高贸易商品的國内价格,并通过贸易商品与非贸易商品的替代作用,使非贸易商品的价格也会提高,物价水平的提高将意味着实际货币余额的下降,从而导致对名义货币余额需求的增加,在货币供应量不变的情况下,人们必然会通过出售商品和金融资产来满足增加的名义货币需求,从而改善國际收支状况。但是,本币贬值改善國际收支状况的效应只有在货币供应缩减或保持不变的基础上才会产生,否则,货币供应量的增加冲抵了由本币贬值引起的名义货币需求量的增加,國际收支将得不到改善甚至会更加恶化。
货币分析法关于货币贬值改善國际收支状况提出的政策建议,实际上是紧缩银根、紧缩需求,紧缩银根常常会带来经济萧条,也就是以牺牲经济增长来换取國际收支平衡。尽管國际货币基金组织开出了削减政府预算,东南亚金融危机中,贬值國大都没有完全采纳國际货币基金组织的建议,政府没有严格地限制货币发行,更使货币供给冲抵了货币贬值的國际收支效应,这也是一个重要原因,印度尼西亚、马来西亚、菲律宾等國尤其如是。
(三)吸收分析法
吸收分析法是由西德尼·亚历山大等经济学家在20世纪50年代提出的以凯恩斯宏观经济学为基础的國际收支调节理论,这一理论从凯恩斯的國民收入方程式入手,研究总收入与总支出对國际收支的影响,并提出了相应的政策主张。
吸收分析法的基本方程式是:
B=Y—A
式中,B表示國际收支差额,Y表示國民收入,A表示总吸收,即一國的消费与投资之和。这一等式告诉我们,当國民收入大于总吸收时,國际收支为顺差,当國民收入小于总吸收时,國际收支为逆差,当國民收入等于总吸收时,國际收支为平衡状态。
吸收分析法从宏观经济的整体角度来考察贬值对國际收支的影响。这一理论认为、一國货币贬值要起到改善國际收支的作用,必须有闲置资源的存在,只有存在闲置资源时,贬值后闲置资源流入出口,产品生产部门,出口才能扩大。其次,出口扩张引起國民收入增长,贬值才能最终改善國际收支,并且,边际吸收倾向应小于100%,贬值时增加的國民收入才会大于总吸收,國际收支才能改善。吸收分析法还提出了自己的政策搭配方案来解决國际收支失衡問題,如存在闲置资源,采用货币贬值政策与扩张性财政货币政策搭配,如不存在闲置资源,则采用货币贬值政策与紧缩性财政货币政策搭配,用货币贬值的办法来改善國际收支。
吸收分析法的原理告诉我们,闲置资源的存在是货币贬值改善國际收支状况的重要条件,但分析近几年汇率贬值國家特别是东南亚國家的实际状况,资本短缺的“瓶颈”效应是导致货币贬值國际收支效应失灵的重要原因。尽管金融危机中,伴随汇率下跌,导致生产衰退形成工人失业,但与汇率下跌同时出现的是大量资本外流,劳动力资源闲置与资本短缺同时并存,资本的短缺限制了闲置资源的利用,形不成新的生产能力来增加國民收入,同时,本应紧缩由消费与投资形成的总吸收却难以缩减,很难保证边际吸收倾向小于100%,因此,尽管货币贬值,也改善不了國际收支状况。
货币贬值的國际收支效应失灵分析
- 作者: 来源: 日期:2006-09-15 点击: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