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1 传统的汇率的决定理论
传统的汇率决定理论包括购买力平价理论、國际借贷理论、利率平价理论等等,它们从汇率的决定基础、方向和机理等各个角度解释汇率的决定机制。它们各有长短,但是又相互补充。现简单阐述如下:
1)购买力平价说:
购买力平价的思想起源于16世纪中叶西班牙的萨拉蒙卡(Salamanca)学派,瑞典的经济学家卡塞尔(K.G.Cassel)于1918年首次提出了购买力平价的概念,并于1922年在其出版的《1914年以后的货币与外汇》中奠定了购买力平价的基础。主要观点包括:
(1)货币的购买力:货币作价值尺度和支付手段使得其具有购买力,即购买商品和服
务的能力。人们需求货币,根本上是因为其具有购买力。货币购买力与物价成反比,是一般物价指数的倒数。购买力平价理论认为两國货币汇率应该由两國货币 的购买力比决定,或者说由两國物价水平之比决定。
(2) 绝对购买力平价:汇率被定义为两國价格水平的比率。例如“巨无霸指数”:一
个巨无霸面包价格在美國是2.49美元,在中國是10.5元人民币,那么美元对人民币的汇率为 1$=4.22 CNY (10.5/2.49)。这是一个简单化的例子。
(3) 相对购买力平价:汇率(E)被定义为基期汇率(E0)与两國价格指数的乘积,即
E = E0 * (1+ Ih)/(1+If),其中,Ih和If分别为本國和外國的通货膨胀率。
同时可以得到:汇率变化率= Ih - If,即两國的通货膨胀率之差决定汇率变化走向和幅度。
2)國际借贷说
由英國经济学家戈森(G.L. Goschen)在1861年出版的《外汇理论》(Theory of Foreign Exchange)中系统地解释了金本位制下汇率变动的主要原因,提出了國际借贷说。國际借贷说的主要观点:
(1) 國际借贷指一國的國际收支状况,经常项目和资本项目差额构成國际借贷差额。在一定时期内(如一年),國际收支顺差称为國际借贷出超,出超数额为该國对其他國家的净债权;國际收支逆差称为國际借贷入超,入超数额为该國对其他國家的净债务。國际借贷反映一國國际收支的动态差量关系。戈森认为引发國际借贷的因素主要有商品的输入和输出、股票和债权的买卖、利润和捐赠的收付、资本交易等。
(2) 戈森认为,汇率直接取决于外汇供求关系,國际借贷关系是影响汇率波动的关键。一國國际借贷出超,國际市场上该國货币供不应求,该國货币升值;反之,一國國际借贷入超,國际市场上该國货币供大于求,该國货币贬值。
(3) 戈森将國际借贷分为固定借贷和流动借贷。前者指借贷关系已经形成,但是尚未进入实际收付阶段的借贷,相当于长期债权债务关系;后者是指已经进入实际收付阶段的借贷,相当于经常项目收支。戈森认为固定借贷对当期资本流动、外汇供求的影响具有较大的不确定性,只有流动借贷的改变才会对外汇供求产生影响。
(4) 戈森认为,其他因素如物价、黄金存量、利率水平、信用状况等也会对汇率产生一定的影响,但是决定汇率涨落的最重要因素仍是國际借贷关系。
3)利率平价理论【外汇交易www.fxway.com.cn收集整理】
利率平价理论揭示了两个國家的利率水平的差异与两國的即期汇率和远期汇率及预期的即期汇率的密切关系。利率平价理论最早由英國著名的经济学家约翰.凯恩斯于1923年在《货币改革论》中首次提出,被称为古典利率平价理论。后来经过英國经济学家保罗.艾因齐格于20世纪50年代从动态角度提出了利率和汇率的关系,提出动态利率平价理论(或称为“交互原理”)。随后(20实际50~70年代)由于欧洲美元市场及离岸金融市场的兴起,使得國际金融格局和资本流动出现了不同的特点,并对汇率决定产生了深远的影响,由此产生了现代利率平价理论。主要包括:无抛补利率平价理论、抛补利率平价理论、动态利率平价理论、现代利率平价理论等。
2.2 价值统一规律
1) 货币的对内价值与对外价值
货币具有的购买能力也称为对内价值,相当于物价的倒数(物价越高,货币购买力越低,反之亦然);以另外一國货币表示的本币价值(间接标价法)即为汇率,这也被称为货币的对外价值。
理论上货币的对内与对外价值应该一致。作者相信:就如同自由落体会在没有阻力的情况下会被地球引力拉向地球,货币本身也会自然地追求对内与对外价值的一致。
1) 多種主客观因素会使得货币的对内与对外价值偏离,包括:
(1) 外汇在外汇市场上作为一種商品受到供求关系的影响并發生波动,从而导致货币的对内和对外价值發生偏离,甚至长期和大幅度的偏离。
(2) 通货膨胀会降低货币的对内价值,从而使价值分离。
(3) 利率的提高会提升货币的对内价值,会产生价值分离。
(4) 在钉住及联系汇率时,被钉住的货币升值或贬值从而使钉住货币發生内外价值偏离。
(5) 其他各種因素,如政府管制、投机及心理因素,等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