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的政策效果在不同國家和不同时期的差异很大,它们的分析需要借助宏观经济学中的重要工具IS-LM模型。政策效果强弱差异来源于IS和LM曲线斜率的不同。
IS曲线的斜率取决于边际消费倾向C、收入税率t、投资需求对利率的敏感程度b。不过,西方学者认为,边际消费倾向c比较稳定,收入税率t也不会轻易变动,因此,影响IS曲线斜率大小的主要因素是b,即投资需求对利率的敏感程度。b的大小和IS曲线斜率的绝对值成反比,b越大,Is曲线斜率则越小,即IS曲线越平坦;b越小,IS曲线斜率则越大,即IS曲线越陡峭。
LM曲线的斜率取决于货币需求对收入水平变化反应的敏感程度k和货币需求对利率变化反应的敏感程度h。但是,西方学者认为,k主要取决于支付习惯和制度,被认为比较稳定。因此,LM曲线的斜率主要取决于货币需求对利率变化反应的敏感程度h。h和LM曲线的斜率也成反比,h越大,LM曲线斜率则越小,即LM曲线越平坦;h越小,LM曲线的斜率则越大,即LM曲线越陡峭。
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效果强弱,根据投资需求对利率的敏感程度b和货币需求对利率变化反应的敏感程度h的不同,可有各種可能性,综合分析,可得出如下结论:第一,如果IS曲线陡峭或LM曲线平坦,财政政策就强;如果Is曲线平坦或LM曲线陡峭,财政政策就弱。第二,如果IS曲线平坦或LM曲线陡峭,货币政策就强;如果IS曲线陡峭或LM曲线平坦,货币政策就弱。
根据上述结论,如果出现一種IS曲线陡峭而LM曲线平坦的情况,则财政策将十分有效,而货币政策将更弱;如果出现一種IS曲线平坦而LM曲线陡峭的情况,则货币政策将十分有效,而财政政策将更弱。
是重点采用财政政策还是货币政策,抑或两者并重,主要依据是对该國当时经济形势的判断。如果经济处于流动性陷阱(Liquiditytrap)即处于LM曲线的平坦阶段,或接近于流动偏好陷阱,则宜重点采用财政政策;如果经济处于古典区域即LM曲线的陡峭阶段,或接近于古典区域,则宜重点采用货币政策;如果经济处于中间区域,则宜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并重。
1998年以来,中國经济处于周期的萧条阶段,有效需求明显不足。今年头7个月经济回升,出现明显的转机,但尚未出现转折,“拐点性变化”还没有出现。是否走出了萧条或低谷尚很难判断。据预测,今年余下的几个月中,经济增长速度将比上半年有所回落。因此,跟萧条说再见很不容易。可将当前中國经济放入IS-LM模型中进行分析:IS曲线比较陡峭,表明投资需求对利率变动的灵敏程度不高,即使降低利率也难以刺激投资,不过IS曲线离垂直尚有一定距离;LM曲线比较平坦,没有进入流动性陷阱,但接近流动性陷阱。可见,当前中國经济的IS-LM模型分析与1998、1999年的情形大体一致。
根据IS-LM模型中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效果的分析以及中國经济形势的判断,可得出如此结论:这时候的财政政策将仍然十分有效,而货币政策效果不大。同时,财政政策的外部时滞(theoutsidelag)要短于货币政策,财政政策对收入和产量的作用要快于货币政策。一旦作出扩张性财政政策决策并付诸实施,就会迅速作用于经济生活,并产生直接、快捷的效应。庆幸的是,1998年年中(当时经济明显处于萧条阶段),中央政府高瞻远瞩,适时推出了积极的财政政策,这是十分明智之举,与本文的理论分析完全吻合。应该说,1998年年中以来,积极的财政政策对于促进经济增长确实发挥了关键作用。根据上文的分析,现阶段的政策取向应该依然推行积极的财政政策。
不过要注意,我们讲财政政策效果将明显大于货币政策,绝不意味着否定货币政策。就IS-LM模型分析来说,中國经济并没有陷入流动性降阶,没有处于LM曲线的水平阶段,只是靠近流动性陷阱而已;同时IS曲线也并非近乎垂直,只是比较陡峭而已。与美國30年代大萧条(TheGreatDepression)相比,中國经济的萧条程度低于大萧条。也就是说,中國LM曲线的斜率要略大于大萧条的LM曲线斜率,而LS曲线的斜率略小于大萧条的Is曲线斜率。因此,此时的中國货币政策绝非无效。出现投资对利率升降反应都不灵敏的现象,主要是体制改革远未完成,市场、企业和银行等机制尚不完善,因此不能简单地说货币政策失灵。况且货币政策和财政政策各有专长,各有其适用的领域,不少经济活动的刺激不能只靠财政政策手段,而应主要靠或只能靠货币政策手段。因此,货币政策尚有很大的用武之地。
推动积极的财政政策还必须注意这一政策本身的局限性及其可能带来的消极后果。财政政策本身的局限性主要是其内在滞后(theinsidelag)较长,存在“挤出效应”(crowdingout)。所谓挤出效应,是指扩张性财政政策引起利率上升从而减少私人支出(特别是投资)的现象。当然,由于当前经济接近流动性陷阱,LM曲线相对平坦,政府支出增加并不会使利率上升多少,因而挤出效应小。但是,轻度的挤出效应总是存在的,零的挤出效应在现实生活中很难存在。为了克服轻度的挤出效应,在财政扩张过程中,就需要货币当局增加货币供应,阻止利率上升,也就是说,要辅之以扩张性或稳健的货币政策。 本文最后得出的政策结论是:面对今年头7个月尚未出现“拐点性变化”的中國经济,今年后几个月仍然有必要突出财政政策的地位,继续推行积极的财政政策;同时,中央银行必须进一步发挥货币政策的作用,完善和疏通货币政策的传导机制,综合运用多種货币政策工具,适当增加货币供应量,加快货币流通速度。总之,积极的财政政策要与稳健、适度扩张的货币政策相互协调和配合,货币政策要为财政政策的充分有效发挥作用创造条件,两者势均力敌,厚此薄彼都是不可取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