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尔街被投资者形象地称为绞肉机,其形象比吴敬琏喻为“赌场”的中國股市好不到哪里去。能从中全身而退的,寥寥无几。所以当安迪·凯斯勒从华尔街的股市绞肉机中死里逃生之后,难免像《肖深克的救赎》中的安迪一样,感慨万千了。
瞬息万变的资本市场带给人的诱惑太多,比如说对一个研究分析人员来讲,可能替将要上市的公司多多美言几句,就能给市场造势,从中获取远高于研究费用的中介费。或者说干脆就从分析师转为承销者,摩根士丹利是这種模式的始作俑者。凯斯勒亲身经历过这一过程,只不过他躲开了奎特隆们的糟糕结局。奎特隆在瑞士信贷第一波士顿投资银行时涉嫌违规操作而遭纽约州总检察长斯皮策的调查,2003年被指控妨碍司法调查。
实际上,凯斯勒目睹的事件在中國的资本市场也在上演。有漏洞的地方总是有人愿意去钻,只要其收益足够大就行。不管是在纽约还是在上海,所不同的是,纽约州处理这種违规已经有成熟、严密的司法体系做支撑,而在中國,还要靠证监会临时出意见来指导。
尽管如此,正如中國证监会所多次表示的那样,中國在证券监管这一领域是与世界接轨最好的。这倒也不能说是大言不惭,实在是其他领域的接轨不值一提。
凯斯勒的这本带有自传性质的书,提供了另一个透视华尔街的角度。中國的投资研究机构,多半是属于附庸机构,或者是证券公司的附庸,或者是基金公司的附庸,其推荐几乎都集中于各自机构承销的股票上,借鉴的意义并不很大。而对散户而言,可能有个人的精准分析,但这一部分市场并没有发展起来,因为散户不会为研究买单,或者说对散户而言,此类分析研究的价格过高。即便是在华尔街,分析师凯斯勒的客户也主要是机构投资者。
中國有句“有奶便是娘”的老话,是说你拿谁的钱就该为谁服务。对于华尔街的分析师来说,是投资人付钱购买你的分析,因此分析必须为投资者服务,而不是其他。但很显然,华尔街的诱惑太多了。所以就有分析师为了额外的利益而屈从于投资银行的业务人员。投行业与分析业是分工使然,但推荐投行即将承销的股票或者即将增发的公司,是更有利可图的,因为其中介费远远高于研究分析所得。所以格鲁伯曼以及奎特隆等人都心动了。
格鲁伯曼和奎特隆都曾经是华尔街名噪一时的分析师,是证券分析研究领域内的名嘴。华尔街把一个领域内排名第一的分析师称为“斧头”。作为一个分析师,斧头是最好的赞誉。而一旦脱离了独立研究,为投资者以外的人去牟利,那么你就会很快沦为“华尔街的一块肉”,放在砧板上任人宰割了。心动了的格鲁伯曼和奎特隆到底难逃斯皮策的调查。等待他们的是巨额罚款和铁窗生涯,这或许是“华尔街的肉”最悲惨的下场。
凯斯勒看出凶兆,最终远离了陷阱,凯斯勒选择了另外一条路,就是自己去做投资人。由于他的“斧头”经历,凯斯勒不同于其他的分析师,他较为关注新兴领域并且关注长期成长的公司,这一风格与巴菲特类似。凯斯勒的基金曾一度达到全美盈利率排名第四。他也从一位优秀的分析师成功转型为杰出的基金经理。
从分析师到投资者,凯斯勒因为自己的亲身经历,因此更容易看穿一个分析师是不是真正基于自己的立场在表达自己的看法。加上凯斯勒原本是AT&T的软件工程师,对于行业的了解也让他在行业分析上有独到之处,转为投资人之后,对这个行业的把握也胜他人一筹。由此,能有优异表现,也并不意外了。
凯斯勒的基金经理生涯,在今年初译介过来的他的另一本作品《操纵金钱:知识经济时代的财富游戏》中有生动描述。他幽然嘲讽的口吻,近乎胡闹的笔调,我们已经领教过了。不过,《华尔街的肉》因为凯斯勒的传奇人生加上诙谐的文字、引人入胜的故事,让人觉得这不是一本商业书而是一本精彩的小说。翻阅本书,就像与凯斯勒一道经历华尔街惊心动魄的资本之旅。这一旅程揭示了在华尔街的生存之道:假如不能为“斧头”,也应该避免成为“华尔街的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