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荐文章
里费默之死:生命本质的非理性之迷
- 作者:青泽 来源: 日期:2006-09-05 点击:48
从20世纪初期到1929年的20多年时间中,里费默在投机市场赢得了非常显赫的声名,拥有广泛的影响力。以致于只要有一条他在卖空的传闻,就会使某一種股票价格下跌。他的名字也经常被登在报纸的头版头条。
在里费默的投机生涯中,暂时的挫折,紧接着的往往是一次更大的胜利,这使里费默更加执着地投身于这種战胜市场的游戏之中。在多次东山再起之后,里费默对失败的判断明显带有过多的乐观主义色彩,自信空前膨胀。有人说:里费默式悲剧可能正来源于他的天才,少年得志的张扬,历尽磨难,东山再起的豪迈,统统化做了一个强烈的信念:人定胜天。
里费默曾经不只一次说过,他是把投机活动作为毕生事业追求的人,从某種意义上说,投机就是他生命的全部。
也许,正是因为受这種思想的支配和影响,1917年、1929年,里费默连续2次在投机市场赚了几百万、几千万美元,功成名就以后,并没有选择急流勇退,也不是只拿一小部分的资金继续在市场交易,还要把全部身家性命压在市场之中。因为对他来说,生命就是投机,投机就是生命。
問題是复杂的,没有这種执着和敬业,也许就没有里费默以前的出色和辉煌。但是,这種思想倾向如果过于执着,也是危险的,也隐含着他以后不幸的结局。
有人说:一个富有想象的人,在他的生活中,总是看到自己的生活具有传奇色彩,这就决定了他的生活方式:与其说他想创造美好的生活,不如说他想使他的生活成为一个美妙的故事。
里费默意识到了自己深刻的交易思想和无与伦比的市场洞察力,足以战胜任何市场变化的诡谲风云。但是,也正是这一点,却却又是一个陷阱,一个他自己构筑的人生陷阱。他对投机事业的狂热和痴迷,在一定程度上,使他背离了生活本身最真实、最基本的现实性的一面,背离了人首先得活着这个最基本的常识。投机活动并不是生活的全部,投机成功只是人的幸福的一部分。而在里费默的世界里,当他无意中把投机活动的输赢视为他全部生命的意义所在时,生活的意义一下就变得狭隘,他眼中的世界也被禁锢了。一旦投机失败,就意味着他人生的彻底失败。
1930年,在里费默的人生和投机事业到了最高点以后,他开始走下坡路。
1931年底,他财产的半数不见了。
1933年,剩下的另一半也不见了。【外汇交易www.fxway.com.cn收集整理】
里费默在一些几乎是必胜无疑的生意上,输掉大约3000万美元以上。
如果里费默是一个绝对理性的人,如果他在后来的交易中,能严格地按照以往的市场认识、交易策略、风险控制从事投机活动,他的结局绝对不应该是破产。但是,世界上本来就不存在什么绝对理性的人。人的本质中永遠蕴涵着非理性的一面,那是不可能彻底根住的。在某種意义上说,我们的理性很像是一个看家护院的管家,他可以非常自如的应对来自外部的挑战,但是,面对后院这个非理性的家贼,他并没有足够的权威性和控制力。
在里费默生命的晚年,他曾经考虑过这个問題。在《股票大作手操盘术》中他谈到过,有人问,“你有这么丰富的经验,怎么还让自己干这種蠢事呢?”他说:“答案很简单,我是人,也有人性的弱点。”
里费默的天分、智慧和努力,从他一次一次地从市场中获得成百上千万美元的辉煌战绩中,完全可以得到完美的证明。所以,在某種意义上,我们毫无疑问的可以说,里费默不是被市场打败的。但是,交易本来就不仅仅是和外在的市场搏斗,更艰难、更令人畏惧的一点,往往是,成功的投机者需要战胜自己、战胜自我的本能和情绪等人的内在非理性因素。
里费默的理论和思想无疑是深刻的、高明的,但是,在20世纪30年代,所有的这一切,在他内心的自负、贪婪、恐惧、侥幸的人性、人的心理面前,变得那么的苍白无力,几乎一钱不值。人的本质的非理性一面,在和理性面对面的直接交锋中,很长时间占主着主导地位,里费默终于又被他自己打倒了。
希望总是和绝望、自信总是和自卑陪伴而生的。即使像里费默,这種一次次的成功和失败的无穷循环,最终也会让他对未来失去幻想与光明。他也会觉得自己是市场的陌路人,是一个无所依托的流放者,最终丧失了对未来世界的希望。
人生的晚年,里费默是那样的郁郁的不得志、悲惨而凄凉。投机市场的杠杆效应,放大的不完全是账户的资金和风险,更是人生的成败得失。一个人用5倍的杠杆,他就承受了常人5倍的痛苦和喜悦,绝望和幸福。用10倍的杠杆,他就承受了常人10倍的痛苦和喜悦,绝望和幸福。所以说,里费默的股票、期货生涯,既是浓缩的人生,更是放大的人生。很多时候,那種铭心刻骨的无助和孤独感,是一般人无法完全体会到的。
在经历了极度快乐和痛苦的往事以后,里费默终于产生了对战胜自己的悲观绝望,对战胜市场的厌倦。无法挣脱的建立在人性的非理性因素之上的个性,注定了里费默是个充满悲剧色彩的人物。
对里费默自杀时的心境,我的一个朋友有一个非常精彩的比喻:
一个人一辈子如果只做这样一件单调的事:把一堆散落在地上的砖砌成墙,然后,又把砌好了的墙重新推倒,再把它砌成墙,这样无数次地重复。长此以往,即使是一个意志力极为坚强的人,也会对生命产生一種彻底的厌倦,进入一種绝望的境地。
这種说法和《西西弗神话》中的画面是相似的。如果说西西弗意识到了生活的荒谬以后没有选择自杀,以一个中國人的眼光看,是一種阿Q式的逃避。里费默则作出了另一種选择,更愿意一了百了,直接面对死亡,通过自杀来逃避,或者说解脱。
1929年,和里费默同时代的投资者格罗克·马克斯,在大崩盘中一天就损失了25万美元,他说过一句带有黑色幽默的话,道出了市场交易极为残酷的一面:
“经过个人奋斗,我终于从一无所有转为极端贫困。”
当年意气风发,史N杏涤屑盖蛎涝耐痘焱趵锓涯峙伦雒我膊换嵯氲剑�10年以后,这句话竟然会真真切切地应验到他的头上。
在成和败、富和穷、贵和贱之间,永遠是那样的循环轮回,这是里费默的宿命?还是投机市场中所有人不可避免的必然的悲剧命运?
人是一種复杂的动物。每一个人的人生哲学不会完全一样,人生态度也是千差万别。显然,里费默无法像西西弗那样,在意识到了自己荒谬的命运以后,依然坚定地走向不知尽头的磨难。他也无法接受这样的一種观点:生命的意义在于过程,无论你是快乐的、不快乐的。所以,他选择了自杀。
哀莫大于心死。在人生的最后几年,里费默放弃了挣扎和努力,再也不愿意继续玩他自己过去那種非常娴熟的拿手好戏:在几个活跃的交易市场,魔术般地把一笔小钱再一次累积成数目不小的财富。
在某種意义上讲,里费默的自杀,源于他对投机事业、对这样的生活产生的厌倦,对人生和投机事业的内在绝望。自杀,就是承认自己被投机市场超越,承认大多数人并不理解投机市场。既不可能战胜市场,更不可能战胜自己。
有人说:用自己双手结束自己生命的人,就是至死仍凭其情感行事的人。言之有理。里费默的自杀和他30年代的破产应该是同一个原因——他的个性和人格的缺陷,也就是人类本质的非理性方面的原因。
这一点,里费默可能也意识到了。所以,里费默在遗书上无奈并绝望地承认:
“我的人生是一场失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