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荐文章
(投资心理研究)肺炎、流言与大众心理
- 作者: 来源: 日期:2006-09-19 点击:6
(四)流言的两大功能及后果
流言具有迷惑和煽动两大功能。一则流言可以分别具有迷惑和煽动的不同功能,也可以贯穿着从迷惑到煽动两種功能的转化。迷惑和煽动分属两个层次,具有级别上的差别。
迷惑功能会使流言接受者产生迷惘、不安、犹疑、动摇等等消极性的心理效应,而煽动功能则会使流言接受者产生不满、愤慨、激动、宣泄等等积极性的心理效应。无论是迷惑还是煽动,最终都可能由心理效应引发为社会效应,产生巨大的破坏力。无论是迷惑还是煽动,流言的传播都是借助了社会心理的“共振效应”来达到其目的。这方面的例子不胜枚举。
证券市场是个利益场,流言和谣言夹杂着各種传闻充斥整个市场,令人真假难辨。对于管理层和媒体来说,及时、客观、准确地披露信息就成为一项事关市场秩序和社会安定的重要工作。从传播学的角度看,政府是信息源,应该以满足公众的知情权为标准,及时、真实地提供信息,而不是以是否符合某些主观臆断的东西为标准来公开信息。另一方面,政府是新闻传播的管理者,应该引导、调控新闻媒体对事实加以解释,支持而不是限制传媒发挥其功能。
(五)流言传播的影响因素
流言是以个体为载体,通过传播和流布而形成一種群体行为。影响流言传播的有三个变量因素:群体、个体和情境。这三个变量因素对于流言的传播所需要的遵从行为的發生有着极大的关系。(具体内容略)
二、“非典型肺炎事件”中有关心理现象及其启示
(一)从众心理
对于本次事件,从心理学角度来看,从抢购药品到抢购生活必需品,最后酿成抢购食盐的风波反映了一種从众心理。我们知道,个体在群体中很容易受别人的影响。在非典型肺炎大规模流行的背景下,民众的心态可能处于一種惊觉的状态,从抢购白醋、板蓝根到抢购食盐,正说明了民众心理处于比较薄弱的时期。而个别商家有意无意的引导和利用,激发了这種心理状态,最终从最初的少数个体行为发展成为群体行为。
事实上,最初的购买食盐者可能是出于需要或其他目的,但这種行为在激发因素(如社会情境、流言等)的引导下带动了群体中其他个体类似行为的产生。最终,从众心理导致了这场盲目抢购风波。
(二)流言与传言
我们在前面分析过,流言(谣言)与传言不同,流言是不真实的,无法证实的,传言则是有真有假的。在本次事件中,尽管政府后来公布了情况,但没有对流言(谣言)与传言加以区分,一些报纸甚至一口咬定病情消息是谣言。公众没有得到准确真实的信息,得不到正确权威的解释,虽然政府出来说话了,但没有平息公众的恐慌心理,并危及公众对政府的信任感及报纸的公信力,导致了进一步的非理性抢购行为。
从前面提到的奥尔波特的著名公式R=i*a可以得知,流言(包括传言)的传播需要具备两个条件:一是在人们心目中流言所传播的事件是重要的;二是人们关注的重要事件信息不明确。人们对事件越重视,信息越不明确,流言的流量就越大,影响就越广。
这次非典型肺炎的传言之所以产生广泛的影响,首先是因为传言中的病症关系到人们的健康甚至危及人们的生命,对这種突如其来的威胁人们肯定异常担忧和关注。其次是因为正规渠道的消息发布不及时,一般民众又缺乏必要的医疗和药物知识,事件的不明确程度很高,自然会造成传言泛滥,令人们在从众心理下采取盲目行动。
(三)启示
“非典型肺炎事件”对于我们研究证券市场中群体心理运动及流言(传闻)现象有着很好的启示。无论何时何地,只要是能够形成群体的地方,群体心理的运动总是惊人地相似,这也许就是人性的弱点。
市场中不乏类似的例子,有兴趣者不妨对照本次事件比较研判。个人认为,最近比较经典的案例是2001年的“裕兴举牌方正事件”与2002年的“太太药业举牌丽珠事件”。
如果说对付此类突发事件有什么好办法,我觉得还是那句老话:保持独立思考,切忌人云亦云。
对于那些小九九打得精到的人,大众的恐慌心理给他们以浑水摸鱼的机会,比如囤积并哄抬板蓝根和食盐的价格。只是这样做有发國难财的嫌疑,闹不好还会被工商部门查处,甚至被有关部门以破坏安定团结大好局面的罪名说事……
2003/2/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