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想(2.1--2.7)
1、人的时间与自然界的时间有区别吗?离开了人的自然界对人来说就失去了意义。时间,不过是人对自身状态的一種定位,一種为我所用的参照和定位。
相对于人的都是自然了,不假人为的状态,不干预的状态,就是自然了。
但是,人的社会不是少了干预,而是干预的太多,也不可能不去干预。人的心理状态需要偏于一极,在那里他感到了依靠、稳定、执着。但这種稳定是一个假象,并不能使人真正的稳定。
两极怎样归一?在心中归一,就是超越了(1)。就是物尽其用了,就是在动中的寻衡态了(2)。
人因一意生太极,有了太极有阴阳。没有自我的状态就是无极了,在那里没有时空的概念。
时空因人意而生而立,修炼者返先天出现的无时空感可证此论。
2、无我的状态因为意识不当位,所以觉察不到时间和空间的变化。山中一日世上千年,说的就是这種状态。热恋之人相逢在一起时也会对时间有千年一瞬的感觉,因为那瞬间彼此无我了。无我态是动物态,是生命中枢主政。但又区别于一般的动物态,因为它是由有入无的。
无我态是意识的无注意,信息入而意识不察,交由身体自身处理。意识不参与自然节省了大量的能量,而这些能量的积蓄正是修行人所需要的,然后再做转化。
如果,人不在意识当位时,是非在那时还有什么意义,烦恼也在那时失去了意义。
因此,慧能发明了动中无意识法,关键是一个随字,动中随,随处合,无处不随不合,因此效率高流传广。一个此时此地,动中静静中动。
3、意识不当位,按现在的说法应该是潜意识或神经系统为主的管理,大脑皮层主管意识的部分不参与,这自然节省了大量的能量。这一般只有在那些熟练的操作里靠反射形成的一些反应里表现。佛学把这部分划在7识8识里。生命不会因此失去目标。习惯也不需要意识。
4、二元性是思维的必要条件,只有定义概念才可详细描述现象,是人类社会生活的需要。这个过程是走向复杂、精细的需要,是0123向外指向的需要。
意识的无注意并不妨碍低一层次生命控制的运做,呼吸、心跳、内分泌等依然有序工作,动物也没有人这種思维意识,照样活的有声有色。人如果把意识层面有控制的关闭,那么对于能量的积蓄大有助益。修行家离不开这一步,把这当作筑基的过程。
5、人的优势不是仿生,而是比动物多了一个意识层面,是一个更有利于应用的层面,动物在2,人在3,所以人比动物有了更多的选择机会,有了更多自由。往前可以将6识外化优化,往内比动物更多一层可控性。所以,科学是由2到3到4,宗教修行是由2到1到0。
6、千年一瞬是无我带来的感受,是归元的感受,是无二分性的感受,是意识无记无分别的感受,是效应不是追求的目标。目标应该是因此而得到的能量积累,和积累后的转化,所谓精化气、气化神、神还虚、虚合道,这后面的事情还多呢。而佛家受用的是法喜的深化,道家受用的是实体的转化,一在虚一在实。人们对某一事物的迷恋可以达到无我,这是合一态,符合惠能的方法----动中静,所谓投入态、出神态都是这个。前述的我入、入我都是方法。
7、方法算谁的不是太重要,关键是方法本身因此而宏扬。不过坛经算是中华第一经了。无意识之后,体会一下走路、吃饭、睡觉这些行为,都不需要意识可以参与。所以看山的第三境界在此,一个更深入更广大的内在呈现出来了,一切是下意识的反应,还有烦恼吗?因为没有分别只有反应了,所以这也算返还自然了,动物的自然,但比动物高级的是由有入无,有无自如。所谓可以上天入地了。
8、动就是动静就是静,但同时又是互根可以转化的,又是在不同层级有不同的显现的,因用而别。如说“法不迟滞曰静,心不昧物曰动”有何不可,太极因用而立,动静不二,因用而二。
9、第一笔重要,其后的每一笔也同样重要,因为每一笔都是第一笔,平等的意义在于用因势而变,势是更大的因缘。所以一线可重叠为一点,一点可化球化柱可化万方。
破立可在平面可在立体,可在三维可超越三维,看你意识的圈有多大,它就可在多大的范围下起作用。疑心可有,结论可下,一步一结,一步一变。看你怎么用。
10、看你的圈划多大了,怎么用。局限性不是值得操心的事。佛49年不闲,忙的是什么?得过且过,在过不在思上。
11、我理解的下意识是在人类发展史上意识还未出现时的那些维持人的生存所必须的控制系统。
12、这里的有是指意识,有入无是说从有意识返回到无意识的过程,这比发展初期只有无意识这个阶段的“无”在级别要高,是从上向下的返还。
13、前人的概念是大家交流的工具,破也是在原来基础上的创新。其实,破只是针对执而言,我理解“相对”更比“绝对”的概念应用的领域大些。
14、一元,二元各有自己的用途,我也不知道哪个更重要。我不能融到自然之中,大多数时间只能在自然状态之外,在社会学中更喜欢李宗吾的厚黑二字,自然是我觉得实力不足时所需要的迂回,是阴谋的一部分。
15、意识因进化而产生,为什么只有人有意识,我不知道。对于哲学問題,我不太爱深究。这个帖子说的这些,只是因那两句话,引出的联想,对错对我都不重要,关键是把这些想法记录下来了,就往前进了一步。记录就是总结的过程思考领悟的过程,我关心的是这个过程。想法一直存在,平时都混乱在脑子里。
16、主客,人与自然的問題,每天都要遇到。力在先妙在后,力是基础,有力才有资本讲妙。所以人与自然的关系,就是二者力量之间的关系。融合是力量的运用,也需要自己驾御力量的能力做基础,否则,其后妙的变化无从谈起。
自然本身是力量的平衡结果,人往往高估主观的能动性,这是因为其视野的限制导致的。
自然对人的影响,主要是在人性上反映出来。而人性又由于社会的問題往往被压抑隐藏在暗处。所以讲自然不能不熟知厚黑的深意,那正是老子文化的精髓。
推荐文章
胡伦感想
- 作者: 来源: 日期:2006-09-19 点击: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