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荐文章
我的股市人生和投资理念
- 作者:大忽悠 来源: 日期:2006-09-15 点击:8
二、投资者失败的教训
在股市上我只经历过两次较大的失败,但都印像深刻。就像一句古话说的一样,“蠢人只能在自己的错误中学到点东西”。我虽然希望自己还不算太笨,但我也应该希望从自己的愚蠢中学会点什么。
1、迷信专家的下场
其实我从投资股票开始,我都不相信专家,因此更谈不上迷信了,因为我认为就算所谓专家是正确的,但是他一旦改变主意他也无法第一时间通知你,更何况专家公开发表的预测准确率往往连50%也达不到。就像一句投资咨询业的行话“如果你必须预测,那么你就一直预测”。就连股神巴菲特也对自己的股东说:“我希望能达到每年有一个好的想法,但如果你们催得太紧,那么我就只有每隔两年才能有一个好的想法了”。由此可见,现在那些到处打广告,宣传每周能送或推荐几支好股的人,是如何的不可信。
虽然有如此不信任专家的信念,在96年的那波牛市中,我仍然被专家漱了一把。因为这个专家不是别人,而是我非常要好的一位朋友(在此我一定要请他原谅我,为了文章的需要,可能我会伤及他本人,但我主要是想说明的是我的过错,而不是他的)。他非常准确的在96年上证跌到500点的时候,大胆的预言股市会冲破1000点,而且事实也正是如此。
当然在500点的时候,我也高度认同目前是股市的底部,而且将会有一个大的上升,而不是当时主流媒体所预计的还会跌到300点。但是短期内或较长期内具体能涨到多少我是不敢肯定的,反正现在建仓是绝对正确的。
而他是高度自信的,采用的是我至今无法理解也不想去理解的艾略特波浪理论,他对我的评价是,我只是游在河里或浅水里的小鱼,虽然能凭直觉提前感受到大海的波动,但无法真正驾驭大海的力量。这段话说得太漂亮了,以至于事隔这么多年,我还能基本上背得一字不漏。
虽然我对自己不理解或无法理解的东西在天性上总是抱着怀疑的态度,但是你可以想见在这个时候,一个在你身边对自已投资能力高度自信的人,而且这个人又正巧是你朋友的话,可以拥有多大的影响力。
正巧我必须去干校封闭学习两周,由于当时通讯不便,我便把我的帐户委托给他全权操作,当然走的时候我是满仓的。两周学习结束后,股市指数大涨,我选的股票亦然,但是我的股票帐户却反而亏损了十几万,朋友的人品是没有問題的,他也没有违背我的授权,关键是他把我所有深圳股票全部换成了上海股票,而他选的股票居然无一例外全部下跌。于是我被迫持有我不喜欢的股票,因为当时深强沪弱是如此的明显,因此我不仅形成了亏损,而且错过了赚钱最好的时机,在傻子都能赚钱的时候,你就当一个傻子好了。可能是因为这个原因吧,虽然当年我并没有亏损,但我的业绩离指数的涨幅总差上了那么一点。
幸运的是,我果断的对他说:“以后不要向我推荐任何股票。”而且我也搬到了隔壁大户室。事实证明我是正确的,当行情最终以《人民日报》社论结束的时候,他在500点以8万元资金入市(其中3万元借款),虽然股指在涨到1400点后又跌回到800点,但他的股票帐上却仅剩下了500元,亏损率高达95%。还好他只借到了3万元,而且还有准备参与分红的另外两个股东,因此他最终只需承担1万元债务。对于他的债务,虽然我并未参股,但作为朋友我仍觉得义不容辞(比他父母做得好),事隔8年后,他主动买断工龄,并且要求归还这1万元钱,考虑到8年之后已损失了如此之多的购买力,而且他比我更需要这笔钱,因此我婉言谢绝了。
不过这件事的最大好处是我不再迷信专家了,更主要的是通过进一步观察,我似乎发现了他的主要错误,作为一个聪明人(他无疑是聪明的,在报名3300人,参考近2000人的考试中,他的实际考试总分第一,当然另一个第一名是我,但我有20分的银行专业加分,剔除加分后,我是第三名,而他从来没学过银行专业),在他对市场判断错误的时候,他往往不会认为是自己错了,而是市场错了,于是他会坚持对自己不利的头寸,直到被市场彻底击败。因为聪明人,特别是一些高智商的人,长久以来很少有失败的时候,因此他们往往把投资上的失败当作是对自身的一種否定,因此他们在心理上,非常不容易接受失败。
其实在投资活动中,判断错误是非常正常的,关键是在于你接受失败或亏损的速度。你只把亏损理解成交易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就行了,在亏的时候尽量少亏一点,在赚的时候尽量多赚一点,总体下来你还是成功的。另外一个交易原则是,作为投资者你必须要能够避免大的亏损。道理很简单,如果你亏损率达到50%,那么在下一次交易中,你必须获得翻倍的利润,才能仅仅不赚不赔。
2、迷信消息的下场
在前面我已经写道,从心理上人们都会很容易的受第一次交易行业的影响,尤其是在盈利的情况下,他们会更认为找到了战胜市场的良方。我的第一次交易由于父亲不在无法利用关系,因此独立自主并且加以思考分析的成份居多,所以长久以来,我并不迷信消息,并对任何没有确切来源的所谓消息总是抱有抵触的态度。
一次,我不幸的去了父亲办公室(平均恐怕1年去1次),电脑部经理碰巧走了进来(现在想来恐怕还有故意的成份,当然他本人也是出于好心想让我赚点钱)。说道:“总公司×××带了8个亿到上海去扫申能去了(扫货)。”